成语拼音:ǒu duàn sī bù duàn
成语解释: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,实际上仍有牵连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同“藕断丝连”
繁体字形:藕斷絲不斷
英文翻译:Lotus root breaks continuously
藕:1.莲的地下茎,长形,肥大有节,白色,中间有许多管状的孔,折断后有丝。可以吃。也叫莲藕。2.(Ǒu)姓。
断:1.(长形的东西)分成两段或几段:砍断。割断。绳子断了。2.断绝;隔绝:断水。断电。断奶。断了关系。音讯断了。3.间断: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、做饭,从没有断过。4.拦截: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。5.戒除(烟酒):断烟。断酒。6.姓。7.判断;决定:断语。诊断。独断专行。这个案子断得公道。8.绝对;一定(多用于否定式):断无此理。断不能信。
丝:1.蚕吐的像线的东西,是绸缎的原料。2.像丝的东西:粉丝。尼龙丝。3.形容极小,细微:丝毫。一丝不苟。4.市制长度、质量单位。10丝为1毫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断:1.(长形的东西)分成两段或几段:砍断。割断。绳子断了。2.断绝;隔绝:断水。断电。断奶。断了关系。音讯断了。3.间断: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、做饭,从没有断过。4.拦截: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。5.戒除(烟酒):断烟。断酒。6.姓。7.判断;决定:断语。诊断。独断专行。这个案子断得公道。8.绝对;一定(多用于否定式):断无此理。断不能信。
“藕断丝不断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表面断开的事物,暗地里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比如,两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偶然重逢,虽然地理距离让彼此疏远,但一聊起往事,笑声依旧不断——这就像莲藕被掰开后,细丝仍在两端摇晃,看似断了,却始终牵在一起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“不断”的联结究竟从何而来?其实,这源于事物之间深层的共性或情感基础。例如,一位年轻人离开家乡创业,看似与老家断了联系,但每逢传统节日,他依然会收到母亲寄来的家乡特产。这些包裹就像藕丝,无声地维系着游子与故土的羁绊。
再比如现代社会的科技产品,手机看似将人们隔绝在屏幕两端,但视频通话功能却让跨洋对话变得触手可及。这种矛盾的联结正印证了“藕断丝不断”的智慧——形式上的分离,反而可能催生更细腻的连接方式。
值得思考的是,这个成语为何能流传千年?我认为,它精准捕捉了人际关系的微妙本质。就像拼图碎片即便分开,边缘的凹凸仍暗示着它们的契合轨迹。生活中很多关系看似淡化,但某个契机就能让隐藏的联结重新显现,这种韧性恰恰是人性温暖的一面。
观察自然现象也能获得启发。春天被修剪的树枝,切口处会渗出透明的树脂,像极了藕断时的黏连。植物尚且懂得保存生机,人类社会的关联网络自然更加复杂而顽强。这提醒我们:不必执着于表面的聚散,真正重要的联系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。
最后想说,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“动态视角”。就像观察水墨画中的飞白笔触,留白处藏着未尽之意。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看似断裂的关系时,不妨多给时间一点耐心——那些藕丝般的细线,或许正在看不见的地方悄悄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