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ò
  • quā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ù guò bù quān

成语解释:坚持错误不改。

成语出处:清·林则徐《传谕唩嚟哆将澳门洋楼鸦片呈缴》:“倘再执迷不悟,不肯尽数缴呈,妄思存留售卖,是其有心违抗,怙过不悛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怙過不悛

英文翻译:remain impenitent

怙过不悛的意思

怙:1.依靠;仗恃。2.坚持:怙恶不悛。

过:[guò]1.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;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:过来。过去。过河。过桥。过年。过节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。2.从甲方转移到乙方:过户。过账。3.使经过(某种处理):过罗。过筛子。过滤。过淋。过磅。过秤。过油肉。过过数儿。4.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:过目。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。5.超过(某个范围和限度):过分。过期。过犹不及。树长得过了房。6.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(—O—O—)结构的:过硫酸根(SO5-)。过氧化氢(H2O2)。7.探望;拜访:过访。8.去世: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。9.过失(跟“功”相对):过错。记过。勇于改过。10.传染:这个病过人。11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经过:走过广场。把他送过了桥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掉转方向:翻过一页。他回过头看了看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超过或胜过:我比不过你。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。[guo]1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:吃过饭再走。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。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:他去年来过北京。我们吃过亏,上过当,有了经验了。[guō]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悛:悔改:怙恶不悛(坚持作恶,不肯悔改)。

成语评论

怙过不悛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拗口,但它背后传递的道理其实很贴近生活。简单来说,它形容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,却死不悔改,甚至变本加厉。比如公司里有个团队负责人,明知自己的管理方式导致下属频繁离职,却依然坚持“高压政策”,还对外宣称“员工抗压能力差”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怙过不悛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有人会坚持错误不改正呢?”其实这和人性弱点有关。比如面对错误时,承认失误可能意味着否定过去的自己,这种心理压力会让人本能地抗拒改变。就像小时候考试作弊被发现,如果硬着头皮说“我没错”,反而会错过老师给的补考机会。

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真实案例:小区物业长期忽视电梯维修,直到某次故障困住居民才被曝光。面对投诉,负责人反而指责住户“小题大做”。这种把责任推给别人的做法,不仅激化矛盾,更让小事升级成法律纠纷——这比最初的电梯故障代价大得多。

其实换个角度看,“怙过不悛”的反面智慧特别值得学习。就像手机系统需要定期更新修复漏洞,人的思维方式也需要持续升级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的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,就是在强调突破固有认知的重要性。工作中遇到批评时,与其条件反射式辩解,不如先问自己:“这个建议是不是帮我升级的补丁包?”

要避免成为“怙过不悛”的人,可以试试“三分钟冷却法”。当意识到可能犯错时,先离开现场给自己缓冲时间,就像给伤口贴创可贴前得先清理消毒。这个方法让我在带项目时避免过多次决策失误——毕竟冷静下来才能分清楚,坚持的是原则,还是无谓的固执。

观察历史会发现,商纣王在亡国前还在建造酒池肉林,崇祯皇帝至死不愿承认战略失误。这些教训告诉我们:改正错误不是示弱,而是强者的智慧。就像开车时发现路线错误,及时掉头比硬闯死胡同更明智。生活中的很多困局,其实只需要一个转身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