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ù
  • zhě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ù jī zhěng nì

成语解释:谓拯救饥饿和危急中的人。

成语出处:罗正纬《滦州革命纪实初稿》:“除暴安良,乃革命真谛;救饥拯溺,实吾辈天职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捄饑拯溺

英文翻译:Saving hunger and drowning

救饥拯溺的意思

救:1.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:救命。挽救。营救。搭救。抢救。一定要把他救出来。2.援助人、物使免于(灾难、危险):救亡。救荒。救灾。救急。

饥:1.饿:饥餐渴饮。如饥似渴。2.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:连年大饥。

拯:救:拯救。拯民于水火之中。

溺:[nì]1.淹没:溺死。2.沉迷不悟;过分:沉溺。溺爱。[niào]同“尿(niào)”。

成语评论

救饥拯溺”这个词,听起来像不像武侠小说里的侠客行为?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。举个例子,去年台风天,一位外卖小哥在送餐路上看到老人被积水困住,直接跳下去把人背到安全地带——这不就是现实版的“救饥拯溺”吗?危难时刻的本能反应,往往最能体现人性里的善意。

有人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“老派”的救人方式吗?看看急救知识普及率就知道答案了。北京地铁站去年新增的200台AED除颤仪,配合志愿者团队培训,让突发心脏病的乘客存活率提升40%。这种系统化救援模式,正是“救饥拯溺”精神的升级版本。

明代《警世通言》记载过商人散尽家财赈济灾民的故事,当时可能被看作傻气,但放在今天看,不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雏形?疫情期间口罩厂临时改造生产线,奶茶店给医护人员送热饮,这些现代商家的选择,本质上都在延续“救饥拯溺”的文化基因。

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智能手机时代,救人方式正在迭代。去年郑州暴雨时,市民自发创建的在线文档实时更新避险信息,20万人协同编辑的电子地图,成了数字时代的“救命稻草”。当科技赋予普通人更大的救援能量,每个点赞转发都可能成为施救链条的重要环节。

我个人观察到,当代“救饥拯溺”正在从英雄主义转向群体智慧。就像户外爱好者组建的山野救援队,成员们各有专长:医生负责急救,程序员开发定位程序,退休教师做后勤协调。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,让传统美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或许有人觉得,普通人能做的实在有限。但看看社区里的“食物银行”就明白了——主妇们多余的一包挂面,独居老人捐出的半箱牛奶,经过志愿者的整理分配,最终变成贫困家庭的暖心晚餐。这些碎片化的善意经过系统整合,同样在完成“救饥拯溺”的使命。

最后想说的是,危难时刻的援手固然可贵,但更可贵的是把救助意识融入日常。就像那个总在包里多带瓶矿泉水的上班族,可能某天就会帮到中暑的路人。当善意成为生活习惯,“救饥拯溺”就不再是偶然事件,而是流淌在社会血管里的温暖血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