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ù huǒ zhěng nì
成语解释:见“救焚拯溺”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梁惠王》:“今燕虐其民,王往而征之,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,箪食壶将以迎王师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
繁体字形:捄火拯溺
英文翻译:Save the fire and drown
救:1.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:救命。挽救。营救。搭救。抢救。一定要把他救出来。2.援助人、物使免于(灾难、危险):救亡。救荒。救灾。救急。
火:1.燃烧,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:火力。火烛。火源。火焰。烟火。火中取栗(喻为别人冒险出力,而自己吃亏上当,毫无所获)。2.紧急:火速。十万火急。3.指枪炮弹药等:火药。火炮。4.发怒,怒气:火暴。火性。5.中医指发炎、红肿、烦躁等的病因:肝火。毒火攻心。6.形容红色的:火红。火腿。7.古代军队组织,一火十个人。8.姓。
拯:救:拯救。拯民于水火之中。
溺:[nì]1.淹没:溺死。2.沉迷不悟;过分:沉溺。溺爱。[niào]同“尿(niào)”。
提到"救火拯溺",大家会想到消防员冲进火场,或者路人跳河救人的画面。但成语背后的深意是什么?它仅仅指具体的救援行为吗?举个真实案例:去年杭州有位外卖小哥,发现路边电动车自燃,他抄起自己保温箱里的瓶装水就去灭火,等消防车到达时火势已基本控制。这种看似莽撞的行为,恰恰诠释了成语中"见义勇为"的闪光点。
有人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冒险精神吗?其实"救火"早已不单指物理灭火。就像程序员连夜修复系统漏洞,医生通宵抢救危重病人,本质上都是在与时间赛跑的"救火"行为。上个月某医院停电时,护士们用手机照明完成手术的故事,不正是现代版的"拯溺"?关键不在于行为是否壮烈,而在于那份"该出手时就出手"的责任感。
职场中如何运用这个智慧?记得刚工作时遇到项目"着火",前辈教我:"救火要准,先切断火源再扑救"。有次客户数据意外泄露,团队没有盲目处理,而是先锁定问题服务器,再逐步恢复备份。这让我明白:成语里的"勇"不是蛮干,而是冷静判断后的行动。就像救生员不会直接跳进漩涡,而是用救生圈接近溺水者。
现代社会的"溺水者"可能更需要心理援手。去年参与社区心理援助时,遇到因学业压力想轻生的少年。我们没急着说教,而是先陪他在操场走了三圈,等他主动开口。这种"情绪拯溺"比物质帮助更需要耐心,就像成语提醒的:救人者既要果敢,更要懂得方法。
有人质疑:帮助他人是否该以自身安全为前提?我曾在暴雨天扶老人时滑倒骨折,但更难忘的是路人立即围过来撑伞叫救护车的温暖。这个经历告诉我:救火拯溺从来不是单打独斗,智慧的社会应该构建"人人可助人,人人可被助"的安全网。就像现在很多城市配备的AED急救设备,让普通人也敢施救。
当我们在短视频刷到救人英雄时,不必感叹"自己做不到"。给迷路游客指个方向,帮邻居收晾晒的衣物,这些日常小事同样传递着成语的精神内核。救火不必等待熊熊烈火,拯溺未必需要滔天巨浪,每个及时伸出的援手,都在续写着这个古老成语的当代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