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ú wēi zhěng nì
成语解释:溺:落水。扶助危难者,救起落水者。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。
成语出处:唐·崔佑甫《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》:“常州之义笃于友,用之有常,行之可久,扶危拯溺,尔身我手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世
繁体字形:扶危拯溺
英文翻译:Rescue the drowning
扶:1.用手支持使人、物或自己不倒:扶犁。扶老携幼。扶着栏杆。2.用手帮助躺着或倒下的人坐或立;用手使倒下的东西竖直:扶苗。护士扶起伤员,给他换药。3.扶助:扶贫。扶危济困。救死扶伤。4.姓。
危:1.危险;不安全(跟“安”相对):危急。危难。转危为安。居安思危。2.使处于危险境地;损害:危害。危及。3.指人快要死:临危。病危。4.高;高耸:危冠。危樯。危楼。5.端正;正直:正襟危坐。6.二十八宿之一。7.姓。
拯:救:拯救。拯民于水火之中。
溺:[nì]1.淹没:溺死。2.沉迷不悟;过分:沉溺。溺爱。[niào]同“尿(niào)”。
“扶危拯溺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它其实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比如暴雨天路面积水,陌生人主动帮抛锚的车主推车;邻居老人突然晕倒,路人毫不犹豫拨打急救电话——这些不都是“在危险中伸出援手,在困境里拉人一把”的真实写照吗?
有人会问:扶危拯溺必须是大场面吗?其实不然。去年冬天我在便利店遇到个发抖的环卫工人,店员默默递上杯热水,这个动作虽小,却让整个空间都暖了起来。真正的善举不在于规模,而在于是否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刻出现。
最近郑州洪水时有个新闻特别触动我:湍急水流中,十几个陌生人手挽手筑成“人链”,硬是把困在车顶的孕妇转移到安全地带。这种集体救援行为正是成语的立体呈现——当个体力量有限时,协作互助能创造奇迹。
职场中也能践行这个理念。记得团队里有新人被复杂报表难哭时,老员工主动留下加班指导。这种看似平常的帮助,既避免了项目危机,又让新人感受到支持。现代社会的“危”未必是生死攸关,精神压力同样需要被看见和拯救。
有个值得思考的现象: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随身携带急救包,还有人自发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。这些准备看似用不上,却在关键时刻能成为他人生命的“安全绳”。扶危拯溺不仅是临场反应,更是一种提前储备善意的心态。
观察发现,越是压力大的城市,互助行为反而越频繁。上海封控期间,年轻人帮独居老人团购药品;重庆山火时,摩托车队昼夜运送物资。这些画面让人相信:文明社会的温度,往往在至暗时刻最为耀眼。
最后想分享个有趣发现:帮助他人时产生的多巴胺分泌,比接受帮助时多30%。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见义勇为者会说“当时没想那么多”——善意本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本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