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ì yuè bù jū
成语解释:形容时光流逝。
成语出处:《北史·隋纪·炀帝》:“日月不居,倏经三纪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时间流逝
繁体字形:日月不居
英文翻译: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
日:1.太阳:日出。日落。2.指日本:日圆。日语。3.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;白天(跟“夜”相对):日班。日场。日日夜夜。夜以继日。4.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;一昼夜;天:今日。明日。改日再谈。5.用于计算天数:十日。多日不见。6.每天;一天天:日记。日产量。日新月异。生产日有增加。经济日趋繁荣。7.泛指一段时间:往日。来日。昔日。8.特指某一天:假日。生日。国庆日。9.姓。
月:1.月球;月亮:月食。月光。赏月。2.计时的单位,公历1年分为12个月。3.每月的:月刊。月产量。4.形状像月亮的;圆的:月琴。月饼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居:1.住:居民。分居。2.住的地方;住所:迁居。民居。故居。3.在(某种位置):居左。居首。4.当;任:居功。以专家自居。5.积蓄;存:居积。奇货可居。6.停留;固定:变动不居。岁月不居。7.用于某些商店的名称(多为饭馆):同和居。沙锅居。8.姓。
“日月不居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太阳和月亮不会停下脚步,用来比喻时光飞逝、不可挽留。比如有人感叹:“刚入职时还是个新人,现在团队里已经有00后喊我‘前辈’了,真是日月不居啊!”这种对比既具体又有画面感,是不是瞬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动?
有人可能会问:用这个成语一定要搭配具体场景吗?其实未必。比如父母整理孩子小时候的衣物时,可以简单说一句“这些衣服居然都穿不下了,真是日月不居”。物件的变化本身就在无声讲述时间的故事,这种留白反而让感慨更显真实。
工作中也常遇到这种情况。比如同事翻出三年前的会议纪要,发现当初讨论的产品早已迭代五次,这时候用“谁能想到日月不居到这个程度”来表达,比直接说“时间过得好快”多了几分文学韵味。这种表达方式既不刻意又自带文化厚度,特别适合需要展现专业素养的场合。
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古人会用天体运行比喻时间?在农耕文明中,观察日月本就是生存技能。现在虽然有了电子时钟,但抬头望见月亮盈亏时,那种“光阴似箭”的触动反而更直观。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,正是汉语成语的魅力所在。
有个有趣的观察:当代年轻人更倾向说“时间都去哪儿了”,而老一辈偏爱“日月如梭”。这或许反映了表达习惯的代际差异,但核心都是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。下次家族聚会时不妨注意,爷爷奶奶看到孙辈长大时,多半会蹦出一句“真是日月不居”。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这个成语更像一面镜子。地铁里刷短视频的年轻人,深夜加班的上班族,医院里候诊的老人...当我们被各种事务填满时,或许该偶尔停下想想:既然日月不会停驻,我们是不是该学会在奔跑中欣赏风景?毕竟时间本身没有快慢,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与它相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