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íng
  • bìng
  • yuè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íng bìng rì yuè

成语解释:明:光明,明亮。光辉灿烂与日月同辉

成语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经解》:“天子者,与天地参,故德配天地,兼利万物,与日月并明,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称颂君王等

繁体字形:明並日月

英文翻译:The combination of the sun and the moon

明并日月的意思
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
并:[bìng]1.合在一起:归并。合并。把三个组并成两个。2.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:并蒂莲。我们手挽着手,肩并着肩。3.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,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:两说并存。相提并论。4.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,略带反驳的意味:你以为他糊涂,其实他并不糊涂。所谓团结并非一团和气。5.并且:我完全同意并拥护领导的决定。6.用法跟“连”相同(常跟“而”、“亦”呼应):并此而不知。并此浅近原理亦不能明。[bīng]山西太原的别称。

日:1.太阳:日出。日落。2.指日本:日圆。日语。3.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;白天(跟“夜”相对):日班。日场。日日夜夜。夜以继日。4.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;一昼夜;天:今日。明日。改日再谈。5.用于计算天数:十日。多日不见。6.每天;一天天:日记。日产量。日新月异。生产日有增加。经济日趋繁荣。7.泛指一段时间:往日。来日。昔日。8.特指某一天:假日。生日。国庆日。9.姓。

月:1.月球;月亮:月食。月光。赏月。2.计时的单位,公历1年分为12个月。3.每月的:月刊。月产量。4.形状像月亮的;圆的:月琴。月饼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说到“明并日月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它原本出自《诗经》,形容人的德行或功绩如日月般光辉普照。比如“周文王勤政爱民,明并日月,至今仍被百姓传颂”——这里用日月的光芒比喻君王的仁德影响力深远。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总爱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的品质?

其实这和农耕文明对天象的依赖有关。古人观察到日月无私地滋养万物,便将这种特性投射到理想人格上。比如现代人可以说:“袁隆平院士毕生研究杂交水稻,其贡献明并日月,让无数人免于饥饿。”此时成语的应用场景已从君王转向科学家,但核心逻辑未变:用永恒的光明象征持久的正向影响力。这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文化心理?

我发现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的“双关性”。既可直接形容具体成就,如“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仍明并日月”,指艺术价值的永恒;也可形容精神品质,比如用“消防员冲入火场的背影明并日月”赞美奉献精神。这种灵活性让古老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使用时往往带有集体记忆的烙印。当我们说“抗疫医护人员的付出明并日月”时,不仅赞美个体,更是对整个时代精神的提炼。这种表达方式比直白的称赞更有历史纵深感,就像给当下事件镀上一层文化包浆。

有人可能会问:日常交流中会不会显得文绉绉?其实关键在于场景选择。在正式演讲、纪念文章中使用恰如其分,若在朋友闲聊时突然冒出,确实会显得突兀。语言就像衣裳,重要场合穿礼服,居家穿睡衣,用对场景才能相得益彰。

观察成语的生命力,会发现它们像文化基因在不断进化。当00后用“明并日月”形容偶像舞台效果时,既保留了“耀眼”的本义,又叠加了现代审美层次。这种古词新用恰似旧瓶装新酒,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保持鲜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