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àn shí xiāo yī
成语解释:天色很晚才吃饭,天不亮就穿衣起来。形容勤于政事
成语出处:南朝 陈 徐陵《陈文帝哀策文》:“勤民听政,旰食宵衣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勤于政事
繁体字形:旰食宵衣
英文翻译:eat late and get up early
旰:[gàn]晚,天色晚:旰食宵衣(天晚才吃饭,天未亮就穿衣起床,多用以称谀帝王勤劳政事)。[hàn]〔旰旰〕盛大的样子,如“皓皓旰旰,丹彩煌煌”。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宵:1.夜:元宵。春宵。通宵达旦。2.姓。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“旰食宵衣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描述的是“天黑了才吃饭,天没亮就穿衣起床”,形容人忙于事务而顾不上休息。比如你可以这样用:“王经理最近为了新项目旰食宵衣,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。”这里既点出了他的辛劳,又暗示了责任重大。
为什么古人会用“吃饭穿衣”来比喻忙碌呢?其实这正是成语的巧妙之处——用最日常的行为凸显时间被极度压缩的状态。就像现代人说“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”,古人用“错过饭点、摸黑起床”的画面,瞬间让人感受到高压下的工作节奏。
来看个历史场景:“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写道‘夙夜忧叹’,颇有旰食宵衣的意味。”这里把成语放在具体语境中,既展示了忠臣的操劳,也让我们理解到:这种工作状态往往伴随着强烈的使命感,而不仅仅是机械性的忙碌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有了新解读。有个创业者自嘲:“说是旰食宵衣,其实手机24小时在线,睡觉都攥着充电宝。”这种黑色幽默式的用法,既保留了原意,又反映了数字时代“永不下班”的新特征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更像是一面镜子。它既赞扬了拼搏精神,也暗藏警示——就像过度拉长的橡皮筋会失去弹性,人长期处于“旰食宵衣”状态,效率反而可能下降。毕竟,凌晨三点的灵感和早晨八点的阳光,对创造力的激发是不同的。
下次看到同事加班到深夜,不妨换个角度思考:是真正需要旰食宵衣的紧急任务,还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?有时候,学会给工作划界限,反而能让努力变得更可持续。就像老话说的: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适时休息或许才是更聪明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