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kě rěn,shú bù kě róng
成语解释:是:这个;孰:什么。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,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?绝不能容忍
成语出处:《梁书·元帝纪》:“毕、原、……是可忍也,孰不可容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分句;指绝不能容忍
繁体字形:是可忍忍,不可容
英文翻译:It's tolerable, but it's not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忍:1.忍耐;忍受:忍痛。2.狠心;硬着心肠:忍心。残忍。
孰:1.疑问代词。谁: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2.疑问代词。哪个(表示选择):孰胜孰负。3.疑问代词。什么:是可忍,孰不可忍?4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容:1.容纳;包含:容量。无地自容。这个礼堂能容两千人。2.宽容;原谅:容忍。大度容人。情理难容。3.允许;让:容许。不容分说。容我再想想。4.或许;也许:容或。辗转传抄,容有异同。5.姓。6.脸上的神情和气色:笑容。愁容。怒容。容光。病容。7.相貌:容貌。容颜。仪容。整容。8.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、状态:军容。市容。阵容。
“是可忍,孰不可容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耳熟?没错,它其实是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”的变形版本。原句出自《论语》,意思是“如果这都能忍,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”。但今天咱们要聊的“孰不可容”版本,更像是现代人根据语境调整后的灵活表达——当一件事突破底线时,人们不仅“忍不了”,更“容不下”。
举个真实生活场景: 公司会议上,老张发现同事偷偷剽窃了自己的方案。他当场拍桌子:“你抄我创意就算了,还敢署自己名字?是可忍,孰不可容!”这里的关键在于,剽窃行为既挑战了职业底线(不可忍),又侵犯了原创价值(不可容),双重踩雷让矛盾升级。
为什么人们会改造成语? 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,总会携带时代的泥沙。当“忍”的维度无法完全表达情绪时,叠加“容”既强化了态度,又符合现代人更强调“包容边界”的价值观。就像我们常说的“佛系不等于无底线”,这种语言演变恰好反映了社会认知的进步。
历史典故新说: 春秋时期,鲁国大夫季氏僭用天子礼仪,孔子怒斥原版成语。若放在今天,可能还会补一句:“他不仅忍心破坏礼法,更容不下其他诸侯的规劝。”古今对比中,我们看到原则性问题的判断标准始终未变,但表达方式因时代更鲜活。
个人观察: 工作中见过太多“忍到内伤”的例子。有个实习生长期帮上司背黑锅,直到某次被冤枉泄露数据才爆发。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:容忍应当像弹簧,适度缓冲可以化解矛盾,但压缩到极限时,及时划定“不容”的防线反而能赢得尊重——毕竟,健康的包容从不是单向的妥协。
下次遇到触犯原则的事情时,不妨想想这个改造版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守住底线的包容才有价值,就像带刺的玫瑰,既保持开放的姿态,也懂得保护自己的内核。当“不可忍”遇见“不可容”,或许正是我们建立良性人际边界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