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ū jìn qí tài
成语解释:曲:委婉细致。曲折委婉地充分表达其姿态。形容表达技巧非常高明
成语出处:明·陶宗仪《辍耕录·叙画》:“画之为用大矣,盈天地间者万物,悉皆含豪运思,曲尽其态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文章或绘画
繁体字形:麯儘其態
英文翻译:Quququqie state
曲:[qǔ]1.一种韵文形式,出现于南宋和金代,盛行于元代,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,句法较词更为灵活,多用口语,用韵也更接近口语。一支曲可以单唱,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,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。2.(曲儿)歌曲:曲调。戏曲。小曲儿。高歌一曲。3.歌谱: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是聂耳作的曲。[qū]1.弯曲(跟“直”相对):曲线。曲尺。弯腰曲背。山回水曲。曲径通幽。2.使弯曲:曲肱而枕(肱:胳膊)。曲突徙薪。3.弯曲的地方:河曲。4.不公正;无理:是非曲直。5.姓。6.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(多为麦子、麸皮、大豆的混合物)制成的块状物,用来酿酒或制酱。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其:[qí]1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的;他(她、它)们的:各得其所。自圆其说。2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;他(她、它)们:促其早日实现。不能任其自流。3.指示代词。那个;那样:查无其事。不厌其烦。4.指示代词。虚指:忘其所以。5.姓。6.表示揣测、反诘:岂其然乎?。其奈我何?7.表示请求或命令:子其勉之!8.词缀:极其。尤其。如其。[jī]用于人名,郦食其(LìYìjī),汉朝人。
态:1.人的姿容、体态:姿态。2.事物的情状、样子:变态。状态。事态。3.一种语法范畴。多指句子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跟主语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,如主动、被动等。
什么是“曲尽其态”?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其实它描述的是把事物的细节、姿态或情感刻画得极其细致。比如一位作家描写雨后的街道:“积水倒映着霓虹灯的光晕,连水面上漂浮的落叶纹路都清晰可见”——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捕捉,正是“曲尽其态”的体现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费劲去描绘细节呢?举个例子,博物馆里一尊唐代仕女陶俑,雕塑家不仅刻出裙摆褶皱,连腰间丝带的打结方式都分毫不差。这种创作手法让冰冷的陶土有了呼吸感,观者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生活气息。细节的堆叠,往往能让事物“活”起来。
再比如短视频博主拍摄手工陶瓷制作过程。镜头里旋转的陶土逐渐成型,创作者特意给沾满泥浆的手指、转盘上飞溅的水珠特写。观众通过这些细节,不仅能看懂制作步骤,更能感受到手工艺的温度。这种表达方式,正是“曲尽其态”在现代媒介中的巧妙运用。
不过问题来了:追求极致细节会不会反而模糊重点?就像画家画竹林,如果每片竹叶都纤毫毕现,整体构图可能失去韵味。这时候需要把握“刻画”与“留白”的平衡。好的“曲尽其态”应该像交响乐,既有细腻的小提琴独奏,也有浑厚的铜管合鸣,层次分明又和谐统一。
个人认为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曲尽其态”反而显出独特价值。当我们习惯快速滑动屏幕时,有人愿意停下来观察咖啡表面的拉花纹路,记录孩子学步时摇晃的脚踝,或是描述初春柳芽尖上的露珠——这些细腻表达就像时光减速器,让匆忙的世界变得具体可感。
最后看个职场场景:产品经理在汇报方案时,不仅用数据图表说明市场趋势,还加入用户访谈中的真实对话片段。当他说到“那位宝妈摸着样品奶瓶反复检查瓶口弧度”时,整个会议室突然安静——细节的力量,往往比抽象概念更能打动人心。这或许就是“曲尽其态”给予我们的启示:真实的世界藏在褶皱里,值得弯腰细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