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 shēng yǔ duó
成语解释:杀:叫人死;生:叫人活;与:给予;夺:剥夺。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、赏罚大权
成语出处: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王制》:“贵贱杀生与夺,一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宾语;指统治者的大权
繁体字形:殺生與奪
英文翻译:Killing and seizing
杀:1.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:杀生。杀敌。杀鸡取卵。杀一儆百。2.战斗,搏斗:杀出重围。3.消减:杀风景。4.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:肥皂水杀了眼睛。5.收束:杀价。杀尾。6.勒紧,扣紧:杀车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:笑杀人。恨杀。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与:[yǔ]1.给:赠与。与人方便。信件已交与本人。2.交往:相与。与国(友邦)。3.赞许;赞助:与人为善。4.等待:岁不我与(时光不等人)。5.姓。6.跟;向:与虎谋皮。与困难作斗争。7.和:工业与农业。批评与自我批评。[yù]参与:与会。[yú]同“欤”。
夺:1.强取;抢:掠夺。巧取豪夺。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。强词夺理。2.争先取到:夺冠。夺红旗。3.胜过;压倒:巧夺天工。先声夺人。4.使失去:剥夺。褫夺。5.失去:勿夺农时。6.作决定:定夺。裁夺。7.(文字)脱漏:讹夺。
“杀生与夺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比如一个公司的领导突然宣布裁员,员工私下议论:“这真是杀生与夺啊,一句话就决定了大家的去留。”这里的“杀生”不是字面意义的杀戮,而是指“掌控命运”,“与夺”则代表“给予或剥夺机会”。这种权力究竟该怎么用才算合理呢?
核心问题:为什么人们会用“杀生与夺”形容权力集中?古代帝王一句话能让人升官发财,也能让人满门抄斩,这种“一句话定生死”的绝对控制,本质上和现代职场中领导突然调整组织架构的决策逻辑很像。当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,普通人难免会感到命运被他人随意摆布——这正是成语背后的人性共鸣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区物业突然宣布涨停车费,业主群里立刻炸锅:“物业这是杀生与夺啊!也不提前商量!”你看,这个成语早就跳出了历史书,活在现代人的抱怨里了。它提醒我们:任何决策权都需要配套的制衡机制,否则就容易引发信任危机。
个人观点:权力越大,越要轻拿轻放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真正高明的管理者反而很少用“杀生与夺”式决策。就像邻居张阿姨当楼长,每次收垃圾费都带着本子挨家征求意见,虽然效率低点,但十年没被投诉过。这或许说明:绝对的权力未必带来绝对的控制,有时候分享决策权反而更稳妥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紧急情况下确实需要快速决断。去年台风天,村主任连夜组织危房住户转移,当时也有人嘀咕他“杀生与夺”,但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救了十几条人命。可见这个成语本身没有褒贬,关键看用权力的人怀揣着什么目的。
下次听到别人用“杀生与夺”时,不妨多问句:“这个决定背后有沟通渠道吗?受影响的人有没有表达空间?”很多时候,让人反感的不是决策本身,而是被排除在决策过程外的无力感。毕竟,谁都希望自己的命运少些“被决定”,多些“共参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