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 shēng zhī quán
成语解释:杀:杀戮;生:生存。执掌生死大权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游侠传》:“以匹夫之细,窃杀生之权,其罪已不容于诛矣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殺生之権
英文翻译:The right to kill
杀:1.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:杀生。杀敌。杀鸡取卵。杀一儆百。2.战斗,搏斗:杀出重围。3.消减:杀风景。4.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:肥皂水杀了眼睛。5.收束:杀价。杀尾。6.勒紧,扣紧:杀车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:笑杀人。恨杀。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权:1.秤锤。2.权衡:权其轻重。3.权力:当权。有职有权。掌握大权。生杀予夺之权。4.权利:人权。公民权。选举权。发言权。5.有利的形势:主动权。制空权。6.权变;权宜:权诈。权谋。通权达变。7.权且;姑且:权充。死马权当活马医。8.又同“颧”。
“杀生之权”这个词听起来挺吓人,但它的本意其实很直白——就是指掌控生死的大权。比如古代官员审案时,判官笔一落就能决定犯人命运,这时候老百姓会说:“县太爷握着杀生之权,咱们可得谨言慎行啊。”这种语境下,成语既描绘了权力的重量,也暗含了敬畏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有人掌握这种权力吗?其实在特定领域仍然存在。比如急诊室的主治医生面对危重病患时,治疗方案的选择往往关乎生死,这时候“杀生之权”就转化成了专业判断力。有位外科主任曾对我说:“每次手术签字前,笔尖悬在纸上那几秒钟,都能感受到成语里沉甸甸的分量。”
权力与责任总是相伴相生。记得前年社区选举时,业委会主任老张拿到改建项目的决策权,邻居们开玩笑说他这是“拿着杀生之权”。老张倒很清醒:“我这签字笔可不敢乱挥,得把每家每户的厨房采光都考虑周全。”这个例子说明,就算在日常小事里,决策者的选择也会深刻影响他人生活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当我们把宠物送去绝育时,算不算行使“杀生之权”?这其实引申出成语的深层含义——任何影响生命进程的选择都需要慎之又慎。兽医朋友小陈分享过:“给流浪猫做安乐死的决定永远最艰难,这时候特别能体会古人创造这个成语时的心情。”
在企业管理中,这个成语也有新解读。某互联网公司CEO在裁员风波时坦言:“看着裁员名单上那些熟悉的名字,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杀生之权带来的刺痛感。”这提醒我们,现代社会的权力形态虽然变化,但对他人命运的影响力从未减弱。
最后说点个人看法:与其恐惧“杀生之权”的沉重,不如把它看作警醒的镜子。每次做重大决定前,我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:这个选择真的必要吗?有没有更温和的替代方案?能否对结果负全责?这三个问题,或许就是当代人握紧“权杖”时最好的安全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