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ā
  • shēn
  • jiù
  • guó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ā shēn jiù guó

成语解释:不惜牺牲生命以报答国家
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44回:“夫料事能中,智也;尽心谋国,忠也;临难不避,勇也;杀身救国,仁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为人

繁体字形:杀身救国

英文翻译:Kill and save the country

杀身救国的意思

杀:1.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:杀生。杀敌。杀鸡取卵。杀一儆百。2.战斗,搏斗:杀出重围。3.消减:杀风景。4.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:肥皂水杀了眼睛。5.收束:杀价。杀尾。6.勒紧,扣紧:杀车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:笑杀人。恨杀。
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
救:1.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:救命。挽救。营救。搭救。抢救。一定要把他救出来。2.援助人、物使免于(灾难、危险):救亡。救荒。救灾。救急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杀身救国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很悲壮,但它到底想表达什么?举个最直接的例子:古代将军被敌军包围时,明知突围无望,却依然选择点燃粮草库与敌人同归于尽,只为给后方争取备战时间。这种“以命换时间”的抉择,本质上是在用个人的毁灭换取集体的生机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牺牲自己不可?难道没有其他办法吗?”其实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“救国的紧迫性”——就像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时,明知道危险却依然逆行,因为此刻每拖延一秒都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。这种特殊情境下的“不划算”,恰恰凸显了责任与信仰的力量。

现代人或许觉得这种精神过于遥远,但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影子。去年郑州暴雨时,那位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指挥车辆绕开塌方路段的辅警,本质上也是在用个人安危守护更多人的安全。虽然不涉及真正的“杀身”,但那份“把他人生命放在自己前面”的思维模式,与成语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。

值得思考的是:这种牺牲是否必要?从理性角度看,活着才能做更多贡献;但从情感维度说,某些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,往往能唤醒更多人的觉醒。就像谭嗣同放弃逃亡选择就义时说的:“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”,他用生命为后来的改革者铺就了道路。

今天的我们可能不会再面临需要牺牲生命的救国场景,但“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得失之上”的思维方式依然有价值。小到疫情期间主动隔离,大到科学家为研发技术隐姓埋名,这些选择都在用不同形式延续着这种精神遗产。毕竟,一个社会的进步,永远需要有人愿意为看不见的“未来可能性”承担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