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 shēn zhī huò
成语解释:自身性命遭杀害的大祸。
成语出处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57回:“那知轻举妄动,却有杀身之祸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危险的灾祸
繁体字形:殺身之禍
英文翻译:fatal disaster
杀:1.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:杀生。杀敌。杀鸡取卵。杀一儆百。2.战斗,搏斗:杀出重围。3.消减:杀风景。4.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:肥皂水杀了眼睛。5.收束:杀价。杀尾。6.勒紧,扣紧:杀车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:笑杀人。恨杀。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祸:1.灾难;不幸的事或情况。与“福”相对:灾祸。闯祸。2.损害:祸国殃民。
成语“杀身之祸”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描述的是因为某些行为或选择,可能招致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。比如《史记》中记载的“荆轲刺秦王”,荆轲明知行刺可能带来杀身之祸,却依然选择孤注一掷。这里成语的使用既点明了风险,又突显了人物的悲壮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社会这么安全,这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其实不然。举个例子,职场中有人为争权夺利不择手段,甚至触犯法律,最终东窗事发——这本质上也是一种“自寻杀身之祸”。成语的警示作用,放在今天依然能引发思考。
再看《三国演义》里的杨修,他屡次猜中曹操心思却不知收敛,最终招致杀身之祸。这个例子告诉我们: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情况,古今皆有。这时候成语的使用,不仅生动描绘结局,更暗含了“分寸感”的重要性。
有趣的是,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常常带点夸张。比如家长吓唬熬夜打游戏的孩子:“再这么玩手机,小心得杀身之祸!”虽然实际风险没那么大,但这种表达确实能强化警示效果。个人认为,关键是要根据语境灵活运用,既保留成语的冲击力,又不至于让人误解实际危险程度。
回到核心问题:为什么用“杀身之祸”而不是直接说“危险”?因为这个成语自带故事感。当听到这个词,人们会自动脑补“原因—行为—后果”的完整链条,比单纯描述危险更有画面感。就像说“玩火自焚”比“可能受伤”更有警示效果。
最后要注意的是,使用这类程度较重的成语时,需避免滥用。比如朋友只是感冒咳嗽,却说“再不戴口罩必有杀身之祸”,这就显得小题大做了。语言就像调味料,适量才能提鲜,过量反而失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