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ái
  • chù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ái chù bù yì

成语解释: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,经过了艰苦努力。

成语出处:明·朱柏庐《治家格言》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劝诫人

繁体字形:來處不易

英文翻译:hard-earned

来处不易的意思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处:[chǔ]1.居住:穴居野处。2.跟别人一起生活;交往:处得来。处不来。他的脾气好,挺容易处。3.置身在(某地、某种情况等):地处闹市。处变不惊。设身处地。我们工厂正处在发展、完善的阶段。4.处置;办理:论处。处理。5.处罚:处治。惩处。处以徒刑。6.姓。[chù]1.地方:住处。心灵深处。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。2.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(级别一般比局低,比科高),也指某些机关:科研处。总务处。办事处。联络处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易:1.做起来不费事的;容易(跟“难”相对):简易。轻易。易如反掌。显而易见。得来不易。2.平和:平易近人。3.轻视。4.改变;变换:变易。易名。移风易俗。不易之论。5.交换:贸易。交易。易货协定。以物易物。6.姓。

成语评论

来处不易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成果的诞生并非轻而易举”,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。比如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考上名校,表面看是“寒窗苦读十二年”的结果,但背后可能是父母省吃俭用供补习班的坚持,是孩子反复崩溃又自我重建的心理历程。这时候有人会问:“不就是一场考试吗?至于这么夸张?”其实每个突破阶层壁垒的故事,都是无数个“来处不易”的细节堆砌而成。

职场上常听人说“他升职就像坐火箭”,但鲜少有人追问火箭需要多少燃料。某互联网公司总监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梳理工作,十年间整理出30本行业观察笔记,这种持续积累才是职场跃迁的真相。或许你会疑惑:“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吗?”当然不是,但“来处不易”强调的是过程中的诚意——就像农民明知可能遭遇天灾仍坚持播种,这份坚持本身就有价值。

现代人总爱说“选择大于努力”,却忽略了每个明智选择都需要认知积累。朋友小张转行做心理咨询师,看似是疫情期间的灵机一动,实则铺垫着五年的心理学夜校进修、上百小时的公益咨询实践。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他人转型成功的片段时,容易产生“我也能轻松做到”的错觉,这恰恰印证了“来处不易”被忽视的普遍性。

有个反直觉的现象:越是唾手可得的东西,人们越难体会其珍贵性。电子书随时可下载,反而让深度阅读变得奢侈;外卖随时能点,家常菜却成了稀缺记忆。这让我想到祖母那辈人,连块肥皂都要用碎布头包着用到透明——不是他们抠门,而是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人,比我们更懂“来处不易”的真谛。

最近在社区看到垃圾分类督导员烈日下分拣错投的垃圾,突然意识到环保事业的“来处不易”不仅在于技术突破,更在于千万人习惯养成的漫长过程。或许我们应该建立新的认知坐标:不是所有付出都必须立刻见效,就像竹子前四年只长3厘米,第五年却每天疯长30厘米,有些“来处不易”需要留给时间证明。

看着阳台上精心培育终于开花的君子兰,忽然明白“来处不易”的本质不是歌颂苦难,而是提醒我们建立对生命历程的敬畏。在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,愿意为不确定的结果持续投入,本身就是对抗浮躁的良药。当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,快递盒上的胶带要慢慢撕才不会损坏包装,或许我们就离真正读懂这个成语更近了一步。

来处不易的造句

  1. 造句 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大意:即使是一顿粥、一顿饭,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;即使是半根丝、半根线,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。
  2. 造句 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务维艰。
  3. 造句 一饭一粟,来处不易,一本好书的产生,更不是容易的事,我们岂可草草读过,不说对不住作者,就对自己的本身说,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。
  4. 造句 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勤是传家宝,坚决莫丢掉;俭是点金石,抓牢定超值。世界勤俭日,愿你“勤”住幸福,“俭”到快乐!
  5. 造句 你从小给他灌输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”的观念,他就可能养成“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的思维。
  6. 造句 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
  7. 造句 亚心网讯(记者索蓉芝)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
  8. 造句 还记得朱用纯说过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。
  9. 造句 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”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
  10. 造句 吃现成饭,当思来处不易;说事后话,唯恐当局者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