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yì zhī lùn
成语解释:易:变更。不可变更的言论。指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。
成语出处:宋 朱熹《朱子全书 历代二 宋》:“然佞臣不可执笔,则是不易之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用于指论点或意见正确
繁体字形:不易之論
英文翻译:unalterable truth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易:1.做起来不费事的;容易(跟“难”相对):简易。轻易。易如反掌。显而易见。得来不易。2.平和:平易近人。3.轻视。4.改变;变换:变易。易名。移风易俗。不易之论。5.交换:贸易。交易。易货协定。以物易物。6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论:[lùn]1.分析和说明道理:评论。议论。2.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、文章或理论:舆论。社论。历史唯物论。3.评定;看待:论罪。相提并论。4.介词。按照:论堆卖。论件计工。[lún]〔论语〕儒家经典之一。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。共二十篇。内容有孔子谈话、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道德和哲学等,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。宋代把它和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合为《四书》。
说到“不易之论”这个成语,大伙儿可能会挠头:这词儿到底啥意思?说白了,它就是形容那些经过千锤百炼、根本没法推翻的真理。比如老张总爱念叨:“早睡早起身体好,这可是老祖宗留下的不易之论!”你品,你细品,这话是不是就像铁板钉钉似的?
那问题来了,现代社会信息爆炸,还有啥能称得上“不易之论”吗?嘿,您别说,还真有!就像小王在部门会议上拍胸脯说的:“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,这个道理放到火星上都成立!”您瞅瞅,这可不就是商场上雷打不动的金科玉律?
不过咱也得留个心眼儿。有些看似颠扑不破的道理,说不定藏着时代局限性。就拿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来说,搁古代可能是至理名言,但放在今天——嚯,这话要是敢说出口,分分钟被怼成筛子。所以说啊,所谓不易之论,也得跟着时代进步更新换代。
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。现在年轻人总爱说“实践出真知”,这算不算新世代的不易之论?小刘上次搞直播带货翻车后,对着镜头苦笑:“老铁们,现在我可算明白,光靠美颜滤镜真带不动货!”您听听,这血泪教训是不是比教科书还实在?
要我说啊,真正的不易之论往往藏在生活细节里。就像我妈天天念叨的“吃饭别玩手机”,开始觉得烦,后来胃病找上门才恍然大悟。您说这算不算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”的现代版?所以说,有些道理就像陈年老酒,越品越有味儿。
最后提个醒儿:下次遇到标榜“绝对正确”的说法,咱不妨先打个问号。就像老话说的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,保持独立思考的脑瓜子,可比盲目相信什么“不易之论”靠谱多了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