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ū dà bù yì
成语解释: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。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,生活不容易维持。
成语出处:唐 张固《幽闲鼓吹》:“白尚书应举,初至京,以诗谒著作顾况,顾睹姓名,熟视白公曰:'米价方贵,居亦弗易。'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生活不易
繁体字形:居大不易
英文翻译:life in big city is diffricult
居:1.住:居民。分居。2.住的地方;住所:迁居。民居。故居。3.在(某种位置):居左。居首。4.当;任:居功。以专家自居。5.积蓄;存:居积。奇货可居。6.停留;固定:变动不居。岁月不居。7.用于某些商店的名称(多为饭馆):同和居。沙锅居。8.姓。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易:1.做起来不费事的;容易(跟“难”相对):简易。轻易。易如反掌。显而易见。得来不易。2.平和:平易近人。3.轻视。4.改变;变换:变易。易名。移风易俗。不易之论。5.交换:贸易。交易。易货协定。以物易物。6.姓。
“居大不易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这个成语字面上看像是“住在大地方不容易”,但实际它背后的故事更有趣。唐代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到长安求发展,有人调侃他说“长安米贵,居大不易”,既指生活成本高,又暗讽他名字里的“居易”二字。现在的北上广深漂们看到这个词,大概都会会心一笑——地铁早高峰挤成沙丁鱼罐头、房租占掉工资三分之一,可不就是“居大不易”的真实写照?
为什么当代人特别容易和这个成语产生共鸣?举个具体例子:程序员小李在杭州滨江区租着月租5000的单间,每天通勤两小时,看着存款增长速度永远追不上房价涨幅。但有意思的是,他仍然选择留在城市,因为这里有凌晨还能叫到的牛肉面外卖,有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共享办公空间,这种便利性构成了现代版的“痛并快乐着”。
面对居住压力,普通人有什么破解之道?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: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实践“地理套利”——用一线城市赚的工资,在二三线城市买房。就像做外贸的周姐,她在深圳南山科技园上班,却把家安在东莞松山湖,每天搭城际快线通勤。这种“工作在大城,生活在周边”的模式,正在重塑我们对“居所”的传统认知。
有个细节常被忽略:古代说“居大不易”重在物质层面,而今这个成语其实承载着更多精神重量。新媒体编辑小王曾给我算过账:除去房租和必要开支,她每月文化消费预算有1500元,正好覆盖话剧、展览和读书会的开销。她说:“要是单纯图省钱,老家乡下房子空着三层楼,但那里连家像样的书店都没有。”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明知不易,仍有无数人选择留下——城市提供的不仅是生存空间,更是精神生长的土壤。
观察各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会发现有趣转变:西安把“应届生免费住人才驿站”期限从3个月延长到1年,苏州开始给数字游民发放特殊居住证。这些变化暗示着,当代社会正在重新定义“安居”的标准——或许不久的将来,“居大不易”会从无奈的感叹,变成推动城市革新的催化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