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ōng xíng hè gǔ
成语解释:形容仪容清癯、轩昂。
成语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五回:“玄德视其人,松形鹤骨,器宇不凡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鬆形鶴骨
英文翻译:Crane bone
松:1.常绿乔木。有多种,树皮多呈鳞状块片开裂,叶针形成束,球果有木质鳞片。是重要的用材及采松脂树种。2.不紧密;不坚实:捆得太松。松软。3.放开;使松:松手。松腰带。4.不紧张;不严格:松弛。松懈。5.用瘦肉、鱼等做成的茸毛状或碎末状食品:肉松。6.经济较宽裕:近两个月我手头儿松了一些。
形:1.形状:圆形。方形。图形。地形。2.形体;实体:有形。无形。形影不离。3.显露;表现:喜形于色。形诸笔墨。4.对照:相形见绌。5.姓。
鹤:鸟,头小颈长,嘴长而直,脚细长,后趾小,高于前三趾,羽毛白色或灰色,群居或双栖,常在河边或沼泽地带捕食鱼和昆虫。种类很多,常见的有丹顶鹤、白鹤、灰鹤等。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“松形鹤骨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区里有个每天清晨打太极的爷爷,七十多岁了腰板笔直,走路带风,邻居们都说他“有松形鹤骨的神韵”。你看,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人清瘦而挺拔、气质出尘的样子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松树和鹤跟人有啥关系?”其实古人早就发现自然界的象征意义。松树耐寒常青,象征坚韧;鹤在传统文化中代表长寿和灵性。把两者结合,就形成了对人物风骨的绝佳比喻——既有松的刚劲,又有鹤的飘逸。
工作中也见过这样的例子。去年拜访过一位非遗传承人,老先生穿着粗布衫坐在竹椅上刻木雕,手指关节突出却灵活得像在跳舞。当时我脑子里立刻蹦出“松形鹤骨”四个字,这比直接说“瘦但有精神”生动多了。这种气质无关年龄,更多是种由内而外的生命状态。
现在年轻人追求“松弛感”,我倒觉得“松形鹤骨”是更高级的状态。它不只是外在的放松,更包含内在的定力。就像山间的老松,风吹雨打反而让它长出更遒劲的枝干。当代人如果能修炼出几分这样的气质,或许能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独特的节奏感。
下次遇到特别的人物描写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比如写支教老师:“她抱着课本走在山路上,麻花辫随着步伐摇晃,单薄的身影竟透着松形鹤骨般的坚毅。”是不是比平铺直叙更有画面感?好的成语就像调味料,能让文字瞬间活色生香。
说到底,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场景的拓展。古人用松鹤比喻君子,今天我们同样可以用它来刻画那些在平凡中坚持理想的人。这种跨越时空的意象共鸣,或许正是中华文化最动人的传承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