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uì záo bīng tàn
成语解释:比喻事物尖锐对立,互不兼容。参见“枘凿方圆”。
成语出处:清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 顾欢论道佛二家》:“愚谓欢所引道经颇确,老子子即佛,本是一人,故无二法……惟与吾儒,则如枘凿冰炭之不相合耳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枘鑿冰炭
英文翻译:A hole in a hole
枘:榫子:方枘圆凿(形容格格不入)。
凿:1.凿子,挖槽或打孔用的工具。2.打孔;挖掘:凿一个眼儿。凿井抗旱。3.明确;真实:确凿。4.榫(sǔn)眼:圆凿方枘。
冰:1.水在0℃或0℃以下凝结成的固体:湖里结冰了。2.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:刚到中秋,河水已经有些冰腿了。3.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凉:把汽水冰上。4.像冰的东西:冰片。冰糖。干冰。5.姓。
炭:1.木炭。2.像炭的东西:山楂炭。3.〈方〉煤:阳泉大炭(山西阳泉出的一种煤)。
第一次听到“枘凿冰炭”这个词时,我盯着手机屏幕愣了五秒——这四个字拆开都认识,合在一起却像密码似的。后来查资料才发现,它其实是由两个成语糅合而成:方枘圆凿形容事物不兼容,冰炭不兼容比喻立场对立。这种组合词虽然新鲜,倒意外地精准传递出矛盾冲突的戏剧性。
上周部门会议上,技术部主张升级自动化系统,市场部坚持要保留人工服务。两边争得面红耳赤时,经理突然笑着说:“咱们现在真像枘凿冰炭,但冰和炭要是放在炼丹炉里,说不定能炼出仙丹呢。”这句话让所有人愣住,随后真的开始讨论如何将智能系统与人工服务嵌套使用。
有人可能会问:矛盾冲突真能转化为机遇吗?我曾在社区调解中心当志愿者,见过太多把差异当炸药的家庭。但有个案例特别深刻:儿子要用AI设计花园,父亲非要按《园冶》古法施工。后来他们发现AI能模拟不同朝代的园林风格,最终方案既保留传统形制,又优化了空间利用率。
有个细节常被忽视:冰与炭看似势不两立,其实都需要特定环境才能共存。就像我家那位沉迷手冲咖啡的程序员和喜欢速溶咖啡的会计太太,他们最终定制了能自动记录冲煮参数的智能手冲壶——温度传感器是科技,木制手柄是情怀。
最近参加创客市集时,发现有个摊位把矛盾美学玩得淋漓尽致:用3D打印技术复原青铜器纹样,将电子墨水屏嵌入竹简造型的阅读器。摊主说这些产品最初被投资人质疑是“四不像”,但上市三个月就卖断货。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飞天手持的混搭乐器,东西方元素碰撞出的新韵律,何尝不是另一种“枘凿冰炭”。
真正有趣的不是矛盾本身,而是我们在解决矛盾时迸发的创造力。就像量子纠缠里的粒子,看似矛盾的状态反而构成更完整的系统。下次遇到理念冲突时,或许可以试试问:“我们的冰与炭,能在哪个维度产生新的化学反应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