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ng dǎ chū tóu niǎo
成语解释:出头鸟:飞在鸟群前面或把头先从窝里伸出来的鸟,比喻表现突出或领头的人。比喻冒尖的人容易遭殃
成语出处:姜树茂《渔岛怒潮》第20章:“所以,武工队决定来个枪打‘出头鸟’,镇压了他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劝诫人
繁体字形:槍打出頭鳥
英文翻译:Shot the first bird
枪:1.长杆上装有金属尖头的冷兵器:红缨枪。标枪。2.通常指口径在20毫米以下,利用火药气体压力抛射弹头的武器。如手枪、步枪、冲锋枪、机关枪和具有特种用途的专用枪。3.形状像枪的器具:焊枪。4.枪替,考试时替别人作文章或答题。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鸟:[niǎo]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体温恒定,卵生,嘴内无齿,全身有羽毛,胸部有龙骨突起,前肢变成翼,后肢能行走。一般的鸟都会飞,也有的两翼退化,不能飞行。如燕、鹰、鸡、鸭、鸵鸟等都属于鸟类。2.(Niǎo)姓。[diǎo]同“屌”。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。
“枪打出头鸟”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过于张扬的人容易成为被针对的目标。比如在团队合作中,如果一个人总是抢着发言、包揽所有功劳,同事可能会私下嘀咕:“你看他这么爱表现,迟早被领导盯上!”这时候,“枪打出头鸟”就成了对这种现象的精辟概括。
为什么人们总说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”?其实这和人性中的竞争意识有关。当一个人明显超越群体平均水平时,既可能收获赞美,也可能引发嫉妒。就像班级里突然有个学生成绩突飞猛进,老师当众表扬他时,其他同学可能会故意疏远他——这时候的“出头鸟”反而成了压力承受者。
我曾在项目组见过这样的情况:有位同事主动提出创新方案,结果因为方案需要额外工作量,反而遭到组员集体反对。这让我意识到,“当出头鸟”本身没有错,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自我展现与团队协作。用晾衣绳打个比方:衣服挂得越高确实干得快,但遇到大风天也容易被吹跑。
难道就要永远藏着掖着吗?当然不是。现代社会需要适度的自我展示,比如求职面试时展现优势,创作者发布作品获得关注。重点在于把握“冒尖”的时机和方式。就像农田里的稻草人,既要立在显眼处驱赶鸟雀,又要用破旧衣服降低存在感——这种矛盾的智慧正是处世哲学的体现。
观察自然界的雁群会发现,领头雁虽然承受最大风阻,但整个队伍依靠它的方向判断才能抵达目的地。这启发我们:在某些需要突破的关口,“当出头鸟”反而是种责任担当。关键要区分场合,就像雨天打伞时,举得最高的那把伞确实容易先碰到树枝,但它也为后面的人标明了障碍物的位置。
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这个成语:它不是在警告人们永远不要出众,而是提醒在展现自我的同时,要注意化解可能引发的对立。就像灯光师调整舞台追光,既要让主角足够醒目,又要控制光柱范围避免刺伤观众眼睛。这种微妙的平衡,才是应对“枪打出头鸟”现象的真正解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