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āng
  • zhī
  • fá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āng tǔ zhī fáng

成语解释:喻防患于未然。

成语出处:明·张居正《答王鉴川计贡利害》:“至于桑土之防,戒备之虑,此自吾之常事,不容一日少懈者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桑土之防

英文翻译:The defense of the land

桑土之防的意思

桑:1.桑树,落叶乔木,树皮有浅裂,叶子卵形,花黄绿色。叶子是蚕的饲料,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,果穗可以吃,嫩枝、根皮、叶和果实均可入药。2.(Sāng)姓。
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防:1.防备:预防。防涝。以防万一。谨防假冒。对这种人可得防着点儿。2.防守;防御:国防。边防。海防。布防。3.堤;挡水的构筑物:堤防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桑土之防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的核心意思很简单:提前预防潜在的危险。比如有人问:“家里备灭火器有必要吗?”如果回答:“这叫桑土之防,火灾没发生时的准备比事后悔恨强百倍。”是不是瞬间就懂了?

来看个生活化的例子。老王看到新闻里台风预警,立刻给窗户贴胶带、囤饮用水,邻居笑他“瞎折腾”。结果台风真的来了,整栋楼停水停电,邻居只能干瞪眼,老王却靠着提前准备安稳度过了三天。这就是桑土之防”的现实版演绎——看似多余的动作,关键时刻能救命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老观念吗?”换个角度看,我们每天给手机充电、给汽车买保险,本质上都是桑土之防的延伸。就像程序员写代码时加个异常处理模块,虽然可能永远用不上,但少了它整个系统都可能崩溃。这种“防御性思维”反而体现了一种更成熟的风险认知。

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:越是忙碌的职场人,越容易忽视桑土之防。比如总说“等有空了再体检”“等项目结束再备份数据”,结果往往在突发状况下手忙脚乱。其实可以试试“五分钟防御法”——每天花五分钟做件预防性的事,比如整理紧急联系人清单,或者给重要文件加密,积少成多就能建起安全网。

现代版的桑土之防正在进化。有个创业团队把客户数据同时存在三个云端,表面看增加了运营成本。但当某天某个云服务突然故障时,他们成了行业内唯一正常运转的公司,反而因此赢得更多订单。这告诉我们:预防不是消耗,而是投资,尤其在信息时代,冗余设计可能变成核心竞争力。

下次看到别人做“未雨绸缪”的事,别急着评价过度谨慎。那些给阳台加装防护网的家长,定期更换灭火器有效期的物业,甚至坚持戴口罩的过敏体质者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这个古老智慧。毕竟生活就像天气预报,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场暴雨什么时候来,但提前带伞的人永远不会被淋成落汤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