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bù xuán zhǒng
成语解释:旋踵:旋转足跟,即后退。比喻不畏艰险,坚决向前。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 中山策》:“当此之时,秦中士卒,以军中为家,将帅为父母,不约而亲,不谋而信,一心同功,死不旋踵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状语;指奋勇向前
繁体字形:死不鏇踵
英文翻译:die all at once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旋:[xuán]1.旋转:旋绕。盘旋。回旋。天旋地转。2.返回;归来:旋里。凯旋。3.圈儿:旋涡。老鹰在空中一个旋儿一个旋儿地转了半天。4.毛发呈旋涡状的地方:头顶上有两个旋儿。5.不久;很快地:旋即。6.姓。[xuàn]1.旋子:一种金属器具,像盘而较大,通常用来做粉皮等。2.临时(做):旋用旋买。客人到了旋做,就来不及了。
踵:1.脚后跟:接踵而至。2.在后面跟着;追随:踵其后。3.到:踵门相告。
“死不旋踵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其实是个褒义词,用来形容人面对危险或困难时绝不退缩的态度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,张飞在长坂坡一人喝退曹军,虽然明知敌众我寡,但他依然“横矛立马,死不旋踵”,硬生生吓退了追兵。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和“不怕死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,“死不旋踵”更强调行动上的果断,不是单纯不怕死,而是明知道风险却选择直面问题。
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。比如公司遇到重大危机时,项目经理老李带着团队连续熬夜三个月。同事劝他:“这么拼身体吃不消啊!”他却说:“现在退缩就是辜负所有人的努力。”这种为了责任坚持到底的精神,正是“死不旋踵”的生动写照。这不禁让人思考:当代社会还需要这种“拼命三郎”式的坚持吗?我的观察是,虽然具体形式在变化,但坚守原则、勇于担当的品格永远不会过时。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发生在登山界。2018年珠峰“堵车事件”中,夏尔巴向导明玛在氧气耗尽的情况下,依然护送最后一名登山者下山。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先撤,他说:“我的脚后跟不会转向来时的路。”这里既用了成语的字面意思,又暗含精神内核。这种双关用法提示我们:成语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,关键要抓住“坚守方向”这个核心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精神用在不同场合效果迥异。比如抗疫期间医护人员前赴后继是英勇,但若用在商业决策中盲目扩张,就可能变成固执己见。这提醒我们:任何品质都需要智慧做导航仪。就像老话说的“勇者不惧,智者不惑”,把“死不旋踵”的勇气和审时度势的判断结合起来,才能发挥最大价值。
最近看到年轻创业者小王的故事很有启发。他的团队研发失败三次后,投资人建议改方向,他却坚持要第四次尝试。结果新产品意外打开银发族市场,现在公司估值翻了五倍。这让我想到:很多时候成功和失败就差在“再试一次”的坚持里。当然,这种坚持不是钻牛角尖,而是在充分准备后的放手一搏——这或许就是新时代“死不旋踵”的最佳打开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