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o wú suǒ dé
成语解释:一点儿也没有得到
成语出处:方志敏《清贫》:“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,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,也毫无所得,他们是多么失望呵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事情的结果
繁体字形:毫無所得
英文翻译:Nothing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得:[dé]1.得到(跟“失”相对):取得。得益。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。2.演算产生结果:二三得六。五减一得四。3.适合:得用。得体。4.得意:自得。5.完成:饭得了。衣服还没有做得。6.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,表示同意或禁止:得,就这么办。得了,别说了。7.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,表示无可奈何:得,这一张又画坏了!8.助动词。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许可(多见于法令和公文):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。9.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可能这样(多用于否定式):水渠昨天刚动手挖,没有三天不得完。[de]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动作已经完成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出得门来。[děi]1.助动词。需要: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。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?2.“得”的否定是“无须”或“不用”,不说“不得”。3.助动词。表示揣测的必然:快下大雨了,要不快走,就得挨淋。4.舒服;满意:这个沙发坐着真得。
“毫无所得”这个主题,听起来好像有点消极,但仔细想想,它其实能帮我们看清许多事情的底层逻辑。比如成语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,字面意思是拿竹篮去打水,结果水全漏光了,比喻费尽心思却一无所获。比如有人花三年时间研究某个冷门领域,最后发现市场需求几乎为零,这算不算“竹篮打水”?
为什么会有人陷入“毫无所得”的困境?举个真实案例:小王为了追热点辞职做直播,结果平台规则突变,粉丝量始终卡在两位数。表面看是运气不好,但核心问题在于缺乏风险预判。就像成语“劳而无功”说的,力气没少花,但方向错了,结果自然不理想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难道所有付出都必须有回报吗?”这让我想到“徒劳无功”这个词。比如父母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,孩子反而产生逆反心理。这类情况往往源于过度追求结果,忽略了过程中的隐性价值——就像种花时太着急松土,反而伤了根系。个人认为,真正的成长往往藏在看似“无所得”的经历里。
换个角度看,“毫无所得”有时是种提醒。比如成语“海底捞针”,明知成功率极低还要尝试,这种执着本身就有价值。就像创业者明知九死一生仍选择坚持,即便失败也积累了行业认知。用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话说:“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,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对立观点仍正常行事。”
最后想说的是,与其害怕“毫无所得”,不如学会用动态眼光看问题。就像农民知道今年歉收可能是土壤需要休耕,暂时的空白期反而是为未来蓄力。当我们把时间线拉长,很多当下的“无所得”,会显露出它独特的价值纹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