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n kāng wù fù
成语解释:人民平安,物产丰富。
成语出处:清 郑观应《盛世危言 吏治下》:“可见当时君明臣良,民康物阜,致治之隆非无故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民康物阜
英文翻译:goods overflow and people are happy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康:1.健康:安康。康宁。康乐。康复。2.富足;丰盛:康年(丰年)。小康。3.姓。4.同“糠”。
物:1.东西;事物:动物。货物。物质。物尽其用。2.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:物议。待人接物。3.内容;实质:言之有物。空洞无物。4.姓。
阜:1.土山。2.(物资)多:物阜民丰。3.姓。
“民康物阜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描述的其实是一个特别美好的社会状态——人民健康安乐,物资丰富充足。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用它:“历史上盛唐时期的长安城,商贾云集、百业兴旺,街上百姓面色红润,粮仓里堆满了谷物,真算得上是民康物阜的典范了。”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种状态是不是只存在于古代?”当然不是!比如现在的某些沿海城市,医疗体系完善、社区公园遍地,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,年轻人下班后还能去健身房锻炼——这不正是现代版的“民康物阜”吗?
再举个例子:某地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,农民既保住了绿水青山,又通过有机农产品和民宿增收。游客来了感叹:“这里的空气好、食物新鲜,村民个个精神头十足!”这种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提升生活质量的模式,让“民康物阜”不再只是书本里的理想。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到:为什么“民康”和“物阜”要放在一起说?其实这两者就像硬币的两面。如果只有丰富的物质但百姓病痛缠身,或者大家身体健康却食不果腹,都不能算真正的繁荣。比如某些资源型城市,早年靠采矿富甲一方,但后来出现环境污染导致居民患病率上升——这就提醒我们,发展不能顾此失彼。
个人觉得,要实现真正的民康物阜,科技和人文必须齐头并进。就像现在很多智慧社区,既用无人机配送新鲜蔬菜,又组织老人参加书画班;既保证物资供应效率,又关注居民心理健康。这种“软硬结合”的发展方式,或许能让这个古老的成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下次当你看到社区新建的卫生服务站,或者路过24小时营业的便民超市时,不妨停下来想想: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,不正是“民康物阜”在当代社会最生动的注脚吗?未来的城市发展,或许会在机器人送快递、AI辅助医疗这些创新中,书写出更精彩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