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n xī wù fù
成语解释:人民安乐,物产富饶。形容升平景象。
成语出处:明·杨柔胜《玉环记·延赏庆寿》:“民熙物阜岁时丰,三边烽火息,四海受恩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社会状况
繁体字形:民熈物阜
英文翻译:goods overflow and people are happy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熙:1.光明。2.欢喜;和乐:熙熙。3.兴旺。4.通“禧(xǐ)”。福。
物:1.东西;事物:动物。货物。物质。物尽其用。2.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:物议。待人接物。3.内容;实质:言之有物。空洞无物。4.姓。
阜:1.土山。2.(物资)多:物阜民丰。3.姓。
提到"民熙物阜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联想到古装剧里市集热闹的场景。其实这个成语本意是形容百姓和乐、物资丰饶的社会状态。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造句:"北宋汴京城内商贾云集,百姓安居乐业,正是民熙物阜的太平景象。"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还有符合"民熙物阜"标准的地方吗?以深圳为例,这座年轻的城市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新产业园区,也有24小时不打烊的便民超市,外来务工人员还能申请政府公租房,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古代人向往的"居者有其屋,市者有其货"的理想状态。
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:物质丰富就等于民熙物阜吗?笔者曾在西北某扶贫村见到,政府不仅帮村民建了蔬菜大棚,还组织手工艺培训班。当老乡们捧着新做的柳编产品拍照时,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,比单纯发放救济物资更有温度。这说明真正的丰阜不仅是物质的堆砌,更要让民众感受到发展的参与感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描绘历史场景,但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过时。杭州近年打造的"15分钟生活圈",让居民步行一刻钟就能到达菜场、诊所、公园,这种现代版的"市井烟火气",何尝不是民熙物阜的新注解?
站在个人角度观察,当代社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,更需要关注精神层面的"丰裕度"。就像有些古镇在旅游开发中,既保留传统建筑,又引入文创工作室,让老手艺人与新锐设计师产生碰撞,这种古今交融的繁荣景象,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注脚。
展望未来,随着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的持续推进,"民熙物阜"将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的繁荣。当数字技术能帮助深山里的农产品直供城市餐桌,当远程医疗让偏远地区共享优质资源,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丰足景象,正在重新定义着成语的现代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