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ú sǐ bù dé
成语解释:得:能够。想死也不能
成语出处: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120卷:“璞流汗惊惧,因成疮疾,遍身有疮,皆有口及舌,日夜楚痛,求死不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处境
繁体字形:裘死不得
英文翻译:Not to die
求:1.请求:求救。求教。求您帮我做一件事。2.要求:力求改进。精益求精。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。3.追求;探求;寻求:求学问。实事求是。刻舟求剑。不求名利。4.需求;需要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。5.姓。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得:[dé]1.得到(跟“失”相对):取得。得益。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。2.演算产生结果:二三得六。五减一得四。3.适合:得用。得体。4.得意:自得。5.完成:饭得了。衣服还没有做得。6.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,表示同意或禁止:得,就这么办。得了,别说了。7.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,表示无可奈何:得,这一张又画坏了!8.助动词。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许可(多见于法令和公文):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。9.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可能这样(多用于否定式):水渠昨天刚动手挖,没有三天不得完。[de]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动作已经完成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出得门来。[děi]1.助动词。需要: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。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?2.“得”的否定是“无须”或“不用”,不说“不得”。3.助动词。表示揣测的必然:快下大雨了,要不快走,就得挨淋。4.舒服;满意:这个沙发坐着真得。
“求死不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挺吓人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例子吧:比如有人工作压力大到天天加班到凌晨,想辞职休息却因为房贷、家庭责任不得不咬牙坚持——这种“想逃又逃不掉”的状态,是不是很像“求死不得”?这时候问题来了: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这种困境?答案很简单:因为生活中许多责任和牵挂,像无形的绳子一样捆住了手脚。
再举个历史中的例子。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里写自己受宫刑后“肠一日而九回”,本想一死了之,但为了完成《史记》硬是忍辱负重活了下来。这里有个矛盾点:为什么连死亡都无法成为解脱?其实正是未完成的使命感和对生命价值的认知,让人在绝境中反而爆发出韧性。就像现代人常说“死都不怕,还怕活着”,背后藏着一种黑色幽默式的乐观。
换个角度看,2020年疫情初期,有位武汉的护士在采访中说:“穿着防护服憋气八小时的时候,真的觉得快撑不住了,但看到病人需要我,只能逼自己继续。”这种“身体到极限却必须坚持”的状态,不正是当代版的“求死不得”吗?有趣的是,这种被迫的坚持往往能激发出超乎想象的潜能。就像弹簧压到最低点时,反弹的力量反而最大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种状态真的有意义吗?”我的个人观点是:短期痛苦可能毫无浪漫色彩,但拉长时间轴来看,那些“求死不得”的经历常常成为人生的转折点。就像被海浪反复拍打的礁石,虽然表面伤痕累累,却在过程中被雕琢出独特的形态。重要的是学会在挣扎时给自己开一扇透气的窗——比如那位护士在防护服上画笑脸,司马迁用写作转移痛苦,都是绝境中的智慧。
最后想想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:它像一面棱镜,折射出人性中脆弱与坚韧并存的矛盾。当现实把人逼到墙角时,“求死不得”反而可能成为重新认识自我的契机。就像沙漠里的植物,越是干旱越会把根扎向深处,而这种被迫的成长,往往比顺境中的绽放更震撼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