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āng hàn zhī zhū
成语解释:江汉:长江和汉水。江汉一带所产的珍珠。形容贵重之物
成语出处: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揆度》:“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,北用禺氏之玉,南用江汉之珠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贵重物品
繁体字形:江汉之珠
英文翻译:Pearl of Jianghan
江:1.大河:长江。珠江。黑龙江。2.(Jiāng)指长江:江汉。江淮。江南。江左。3.姓。
汉:1.汉水:江淮河汉。2.汉族:汉语。3.天河;银河:银汉。4.成年男人:老汉。好汉。5.朝代名。1.(前202—220)。刘邦灭秦后建立。建都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,国号新(8—23)。自刘邦称汉王起,包括“新”,史称前汉或西汉。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,建都洛阳,史称后汉或东汉。为曹魏所灭。西汉、东汉合称两汉。2.三国之一(221—263)。刘备建立。在今川、云、贵、渝及陕西南部。建都成都,国号汉,史称蜀汉或蜀。为曹魏所灭。3.五代之一(947—950)。沙陀族刘知远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史称后汉。为后周所灭。4.十国之一(917—971)。刘䶮(yǎn)建立。建都广州,国号大越,次年改“汉”,史称南汉。为北宋所灭。5.十国之一(951—979)。刘旻(mín)建立。建都太原,国号汉,史称北汉。为北宋所灭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珠:1.珠子:珠宝。夜明珠。2.(珠儿)小的球形的东西:眼珠儿。泪珠儿。水珠儿。滚珠儿。3.姓。
提到“江汉之珠”,许多人会疑惑: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?其实它来源于古代对长江、汉水流域富饶之地的赞美,字面意思是“江汉流域的珍珠”,用来比喻某个区域或事物的珍贵价值。比如:“这座古城曾是江汉之珠,商贾云集,文化交融,如今依然能从青石板路中窥见当年的繁华。”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珍珠”作比喻?珍珠的形成需要时间与环境共同作用,就像江汉流域的繁荣,离不开自然馈赠与人的智慧结合。举个例子,武汉作为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城市,既受益于水路交通的便利,又因近代工业发展而崛起,不正是一颗“江汉之珠”的现代写照吗?
再往深处想,这个成语是否只能形容地理?其实不然。我曾遇到一位非遗传承人,他守着濒临失传的手艺,默默耕耘二十年。有人问他为何坚持,他笑道:“老祖宗的东西,就像江汉之珠,埋得再深也得有人挖出来擦亮。”这让我意识到,珍贵的事物未必显山露水,但总需要被发现和守护。
或许有人反驳:现在都是全球化时代,强调“明珠”会不会太局限?我倒觉得,越是快速发展的社会,越需要这样的比喻提醒我们:每个地方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。就像一位朋友辞去高薪工作,回乡振兴茶园,起初被嘲笑“守着土疙瘩”,如今他的有机茶品牌却成了当地的“江汉之珠”。
说到底,“江汉之珠”不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词汇,更像一面镜子——它照见我们对价值的判断标准。当我们在追逐热点时,是否忽略了脚下土地的光芒?当谈论发展时,是否记得有些“珍珠”需要耐心打磨?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时间沉淀,却依然焕发生机的事物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