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ōng
  • s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ò zhōng yī shì

成语解释:衷:折中。指意见纷歧,不能决定哪一方面对
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盲肠炎 一个伟大的教训》:“就我见闻所及,论者的意见仍属没衷一是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没衷一是

英文翻译:unable to agree on which is right

没衷一是的意思

没:[méi]1.无;没有:屋里没人。我没铅笔。2.副词。未;未曾:没红。没来过。[mò]1.沉下去:沉没。淹没。2.漫过;高过:水深没顶。积雪没膝。3.隐藏:出没无常。4.把财物充公:没收。5.完了;终结:没世(终身)。没齿(一辈子)。6.同“”:病没。

衷:1.内心:无动于衷。衷心拥护。2.同“中(zhōng)”:折衷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
成语评论

生活中常会遇到"莫衷一是"的场景。比如公司开会讨论新项目方向时,有人主张走高端定制路线,有人坚持要做大众化产品,还有人提议尝试跨界联名。这种各执己见、难以统一的局面,正是"莫衷一是"的生动写照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核心在于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。就像选择周末聚会地点时,有人考虑交通便利,有人在意环境氛围,还有人更看重性价比。这些差异源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,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。

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?有个有趣的现象:当大家争论不休时,突然有人提议"我们先确定预算范围如何?"这个看似简单的建议,往往能让讨论重回正轨。这说明化解"莫衷一是"的关键,在于找到共同认可的基准点。

记得去年帮朋友装修新房时,设计师、施工队和业主三方对卫生间瓷砖选择争执不下。后来我们发现大家其实都认可"防滑性"这个核心指标,很快就在符合安全标准的几款瓷砖中达成了共识。这种从分歧中提炼共识的过程,比单纯强调某方观点更有建设性。

有趣的是,心理学研究显示,适度"莫衷一是"的状态反而能激发创意。就像头脑风暴时,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相互碰撞,最终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方案。但要注意把控讨论节奏,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拉锯战。

观察发现,有效处理意见分歧有两条实用路径:一是建立清晰的决策机制,比如用投票解决非原则性问题;二是设立阶段目标,把大争议拆解成可验证的小步骤。这两种方法都能帮助团队在多元声音中保持前进动力。

看待"莫衷一是"的态度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认知成熟度。与其急着消除分歧,不如学会在差异中寻找新可能。就像交响乐团里不同的乐器声部,协调得当反而能演奏出动人乐章。关键在于培养倾听的耐心和整合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