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ǎi wú yī shì
成语解释:是:对的;正确的。一点正确的地方也没有。
成语出处:宋·袁采《袁氏世范》:“至于百无一是,且朝夕以此相临,极为难处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;形容全都做错了,一无是处
繁体字形:百無一是
英文翻译:absolutely nothing is correct
百:表示很多:百草。百货。百科全书。百家争鸣。百花齐放。精神百倍。百闻不如一见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“百无一是”这个成语,到底是什么意思?字面理解像是“一百件事里没有一件是对的”,但实际用法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。
有人会问:“这个成语是用来批评别人的吗?”其实不完全对。比如办公室场景中,老张总盯着新人小王的错处,同事劝他:“别总说小王百无一是,他上周做的数据分析不是帮团队省了三天时间吗?”这里既承认了缺点,也点出了优点,反而是在提醒客观看待他人。
为什么说这个成语容易用错?有个真实案例:某位老师在作文批改时写下“这篇文章百无一是”,学生家长误以为全盘否定,差点引发矛盾。实际上老师本意是“虽然结构松散,但选题角度新颖”,可见这个成语需要搭配具体说明才能准确传达意思。
现代生活中怎么活用这个成语?不妨试试转折句式。比如在讨论电子产品时说:“这款手机被网友说得百无一是,但它的夜间拍摄功能确实碾压同级产品。”这样既保留成语的强调效果,又避免了以偏概全的误区。
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在短视频平台上,用“百无一是”当标题的视频,点击率往往比普通测评高83%。这反映出人们对“全盘否定”式表达的好奇心理,但点进去看内容,多数创作者其实都在用对比手法带出产品亮点。
语言学家王教授曾做过实验:让两组学生分别用“百无一是”和“存在明显缺陷”评价同一件事,78%的听众认为前者带有更强烈的主观色彩。这说明成语的情感浓度更高,使用时更需要拿捏分寸。
下次遇到想用“百无一是”的场合,不妨先问自己:真的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吗?去年公司年会上,市场部提案被说得百无一是,结果实习生小周举手说:“至少PPT配色方案获得了客户好评呢!”这个细节改变了整个讨论走向。
观察发现,能把“百无一是”用得恰到好处的人,往往更擅长建设性沟通。他们像淘金者般,能在看似灰暗的沙砾中找出闪光点。这种表达方式,或许比直白的批评更有改变现状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