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ì
  • fēi
  • shì
  • fē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ǐ yì yī shì fēi,cǐ yì yī shì fēi

成语解释:彼:那。这种情况下与那种情况下的是非标准不一。即没有客观的是非标准

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是亦彼也,彼亦是也。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分句;指标准不一

繁体字形: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

英文翻译:That is also a right and a wrong

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的意思

彼:1.指示代词。那;那个(跟“此”相对):彼时。此起彼伏。由此及彼。2.人称代词。对方;他:知己知彼。彼退我进。

亦:1.也(表示同样);也是:反之亦然。人云亦云。2.姓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
此:1.这;这个(跟“彼”相对):此人。此时。由此及彼。此呼彼应。2.表示此时或此地:就此告别。谈话就此结束。从此病有起色。由此往西。3.这样:长此以往。当时听劝,何至于此。

亦:1.也(表示同样);也是:反之亦然。人云亦云。2.姓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
成语评论

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”出自《庄子》,字面意思是“那里有那里的是非,这里有这里的是非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不同立场、不同环境下,人们对同一件事的判断标准可能完全相反。比如有人觉得“躺平”是逃避责任,也有人认为这是拒绝内耗;有人觉得“快节奏生活”是效率高,也有人觉得这是透支健康。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。

核心问题:为什么同一件事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?其实答案藏在成语本身——视角决定判断。举个例子:同一场雨,农民可能欣喜若狂,因为缓解了旱情;准备郊游的人却会抱怨天气糟糕。不是雨本身“好”或“坏”,而是人们的需求和立场不同。就像职场中,老板觉得加班是敬业,员工可能觉得是压榨,这种矛盾往往源于角色差异。

我曾在团队项目中见过典型例子:市场部认为“快速推出产品抢占市场”最重要,研发部坚持“必须打磨细节”。双方都没有错,只是部门目标不同。这时候如果能说一句“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”,反而容易促成互相理解。这种思维方式,其实是在提醒我们:跳出自我的框架看问题,世界会开阔很多。

如何应用这种智慧?遇到争执时,可以试试“换椅子”练习:想象自己坐在对方的座位上,看看他桌上的文件、墙上的绩效表、电脑里的待办事项。或许你会发现,那个“不可理喻”的决定,背后有另一套合理逻辑。这不是说要放弃原则,而是给沟通留出呼吸空间——就像打羽毛球,只有承认对方回球的合理性,才能打好下一个回合。

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比庄子当年更需要这种认知弹性。当热搜话题下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时,不妨想想:也许他们都看到了真相的一面,就像六个盲人摸象,有人抱着柱子,有人抓着扇子。真正的智慧,不在于选边站队,而在于理解“所有观点都是带着坐标系的真相”。这或许就是古老成语给现代人的启示:在坚持自我时,也给别人的道理留盏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