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ú jīn shuò shí
成语解释:形容天气酷热,好象金石都快要熔化
成语出处:战国 楚 屈原《楚辞 招魂》:“十日代出,流金铄石些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天气酷热
繁体字形:流金鑠石
英文翻译:heat intense enough to melt stone and metals
流:1.液体移动:流水。流汗。流血。流泪。流程。流泻。流质。流水不腐。汗流浃背。随波逐流(随着波浪起伏,跟着流水漂荡,喻没有主见,随着潮流走)。2.像水那样流动不定:流转(zhuǎn)。流通。流寇。流浪。流离。流散。流失。流沙。流露。流萤。3.传播:流言。流传。流芳。流弊。流毒。流行(xíng)。4.指江河的流水:河流。江流。溪流。激流。奔流。5.像水流的东西:气流。暖流。电流。6.向坏的方面转变:流于形式。7.旧时的刑罚,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:流放。流配。8.品类,等级:流辈。流派。9.指不正派:二流子。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铄:1.熔化(金属):铄金。铄石流金(比喻炎热)。2.销毁。3.同“烁”。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夏日的午后,烈日将柏油马路晒得发软,空气里弥漫着沥青融化的焦糊味。这场景让我突然想起「流金铄石」这个成语——当高温连金属都能熔化,石块都能烤裂,这样的酷热确实让人无处可藏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里的「金」和「石」是实指吗?其实古人用夸张手法表达极端环境,就像我们说「汗如雨下」并不是真在下雨。去年在吐鲁番旅行时,地表温度计显示72℃,随身携带的巧克力在背包里融成液态,这种「流金铄石」的体感比任何天气预报都直观。
另一个常见疑问是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类古老成语吗?观察建筑工地就有答案。上周经过地铁施工处,工人师傅边擦汗边说:「这天气能把钢筋晒弯」,这不就是「流金铄石」的白话版?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用四个字传递出强烈画面感,这是现代语言难以替代的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理解。北方朋友常联想到炼钢厂的熔炉,而海南渔民则用来形容甲板烫得站不住脚的渔船。这种文化差异恰好说明,好成语就像多棱镜,能折射出丰富的生活场景。
最近新闻里提到某地持续四十天高温,有老人用湿毛巾裹着温度计测量树荫下的石板,记录显示仍有58℃。这种民间智慧与「流金铄石」的意象形成奇妙呼应,证明自然界的威力始终超越人类科技的调节能力。
当我们在空调房里刷手机时,或许该重新品味这些承载着先人观察智慧的成语。它们不仅是语言化石,更是穿越时空的气候备忘录,提醒着我们:面对自然力量,谦逊永远是生存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