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dàn
  • ér
  • y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dàn ér bù yàn

成语解释:比喻既不热心也不厌弃。

成语出处:章炳麟《辨诗》:“淡而不厌者陶潜,则王维可废也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漫不经心

繁体字形:淡而不厭

英文翻译:Indifferent but not tired

淡而不厌的意思

淡:1.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少;稀薄(跟“浓”相对):淡墨。天高云淡。2.(味道)不浓;不咸:一杯淡酒。淡而无味。菜太淡,再放点盐。3.(颜色)浅:淡青。淡绿。颜色很淡。轻描淡写。4.冷淡;不热心:淡然处之。淡淡地答应了一声。5.营业不旺盛:淡季。淡月。近来生意很淡。6.没有意味的;无关紧要的:淡话。淡事。扯淡。7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厌:1.不喜欢;憎恶:厌烦。厌弃。2.满足:学而不厌。

成语评论

哎,你听说过“淡而不厌”这词儿不?说白了,就是东西虽然清淡平常,但就是让人挑不出毛病,越品越有味儿。比如说吧,你连着喝一个月白粥,可能觉得没火锅刺激,但每天早晨来一碗,肠胃舒服又踏实,这就是典型的“淡而不厌”——不惊艳,但离不开。

这时候有人可能要问了:“现在啥都讲究新鲜感,平淡的东西凭啥能持久?”嘿,这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!其实啊,就像穿衣服一样,花里胡哨的款式容易过时,但基础款白T恤啥时候拿出来都百搭。人际关系也一样,天天轰轰烈烈容易累,反而是那些能一起安静喝茶的朋友,处得最长久。
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我家楼下王大爷卖阳春面十几年了,面汤清亮葱花碧绿,连片肉星子都找不着。可你猜怎么着?街坊四邻宁可排队也不去隔壁网红面馆。有回我问他秘诀,老头儿眯着眼说:“面要筋道,汤要滚烫,心要耐烦。”你品,这不就是“淡而不厌”的生活哲学嘛!
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。现在年轻人不是流行“断舍离”吗?其实跟“淡而不厌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把那些浮夸的装饰去掉,留下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。就像我表妹装修新房,大白墙配原木家具,看着素净得很,结果每个来串门的都说待着特别放松。
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,能做到“淡而不厌”确实不容易。就拿短视频来说吧,各种夸张特效轮番轰炸,看多了真容易审美疲劳。反倒是那些安安静静讲知识的博主,像唠家常似的慢慢说,反而能圈住一波铁粉。这道理放哪儿都适用—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,往往不是最扎眼的那个。

依我看呐,“淡而不厌”更像是一种生活底气。就像老家院子里那棵桂花树,年年开花不争艳,但香气能飘半条街。现在人总爱说“少即是多”,其实老祖宗早把这话浓缩成四个字了。下次遇到看着普通却特别耐处的人或事,不妨多留个心眼,说不定就挖到宝了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