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ér bù jiàn,tīng ér bù wén
成语解释: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,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。形容不重视,不注意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知北游》:“终日视之而不见,听之而不闻,搏之而不得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
英文翻译:Turn a blind eye to hear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听:1.用耳朵接受声音:听广播。2.服从;接受;照办:一切行动听指挥。不听劝告。3.任凭:听其自然。4.判断;治理:垂帘听政。5.英语音译词。金属制的密封罐、筒等。也用作量词:听装香烟。一听啤酒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闻:1.听见:听而不闻。耳闻不如目见。2.听见的事情;消息:见闻。新闻。奇闻。3.有名望的:闻人。4.名声:令闻。秽闻。5.用鼻子嗅: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6.姓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朋友在你面前挥手打招呼,你却盯着手机屏幕发呆;同事反复强调工作要点,你却只记住零星几个词。这时候就应了那句老话——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这两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?它们描绘的正是这种"眼睛睁着却看不见,耳朵竖着却听不清"的奇特状态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周末家庭聚餐时,母亲端出精心准备的菜肴,父亲却全程盯着球赛直播,连筷子夹到什么菜都没留意。这算不算典型的"视而不见"?再比如公司开会时,小李满脑子想着下班后的约会,领导三次重申的项目截止日期,在他耳中就像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,这可不就是"听而不闻"?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心理学有个概念叫"选择性注意",就像手机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,我们的大脑会优先处理自认为重要的信息。当注意力被某件事完全占据时,其他感官接收的信息就会被自动过滤。就像戴着降噪耳机听音乐的人,可能连火警警报都注意不到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两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关注当下。我常发现,在地铁里刷短视频的年轻人,往往会错过窗外绽放的樱花;沉迷游戏的孩子,可能连妈妈喊吃饭的声音都听不见。这让我想到:现代科技带来的信息洪流,是否正在让我们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?
换个角度想想,这两个成语也可以有积极解读。作家创作时对周遭环境视而不见,才能专注构思故事;科学家对质疑声听而不闻,才能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。关键不在于是否接收信息,而在于如何选择性地处理信息。就像摄影中的对焦原理,清晰呈现主体的同时,背景自然会变得模糊。
生活中如何避免消极的"视而不见"?我的经验是建立"感官检查"机制。比如每天设定三个"暂停时刻",专门用来观察身边人的表情变化,留意环境中的细微声响。你会发现邻居阳台新开的三角梅,能听出同事语气中的疲惫,这些原本被忽视的生活碎片,往往藏着意想不到的温暖。
说到底,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就像大脑自带的省电模式。但过度依赖这种模式,可能会错过生活中的重要细节。下次当你准备自动屏蔽周围环境时,不妨让眼睛和耳朵多工作三秒钟——或许转角处的咖啡香,同事刚说的冷笑话,正是平淡日子里值得收藏的闪光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