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bù yàn jīng,kuài bù yàn xì
成语解释:厌:满足;脍:细切的肉。粮食舂得越精越好,肉切得越细越好。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乡党》:“斋必变食,居必迁坐。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分句;含褒义,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
繁体字形: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
英文翻译:Never tire of fine food, never tire of fine food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厌:1.不喜欢;憎恶:厌烦。厌弃。2.满足:学而不厌。
精:1.经过提炼或挑选的:精盐。2.提炼出来的精华:酒精。鱼肝油精。3.完美;最好:精彩。精益求精。4.细(跟“粗”相对):精密。精确。精巧。工艺精。5.机灵心细:精明。精干。这孩子比大人还精。6.精通:博而不精。精于针灸。7.精神;精力:聚精会神。精疲力竭。8.精液;精子:遗精。受精。9.妖精:修炼成精。10.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,表示“十分”、“非常”:精瘦。雨把衣服淋得精湿。
脍:1.切得很细的鱼或肉。2.把鱼、肉切成薄片:脍鲤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厌:1.不喜欢;憎恶:厌烦。厌弃。2.满足:学而不厌。
细:1.(条状物)横剖面小(跟“粗”相对,2.—3.同):细铅丝。她们纺的线又细又匀。4.(长条形)两边的距离近:画一条细线。曲折的小河细得像腰带。5.颗粒小:细沙。玉米面磨得很细。6.音量小:嗓音细。7.精细:江西细瓷。这几件玉石雕刻做得真细。8.仔细;详细;周密:细看。精打细算。深耕细作。这人心很细。9.细微;细小:细节。事无巨细。不要管得太细。10.年龄小:细妹。细娃子。11.姓。
说到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关于吃饭的讲究。比如,一位老厨师在准备年夜饭时,坚持把萝卜丝切得均匀透光,连葱花都要用不同颜色的蔬菜点缀。但问题是:这成语真的只适用于饮食吗?
其实不然。比如职场中,一位设计师反复调整海报的字体间距,哪怕用户根本察觉不到0.1毫米的差别;或是程序员为了代码更易读,花三小时重命名变量。这种“不厌精细”的态度,本质是对专业的敬畏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讲究效率,追求细节是否浪费时间?去年我参与过一个项目,团队为了赶工略过测试环节,结果产品上线后漏洞百出,反而多花了三倍时间补救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,前期“精细”反而是一种高效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。朋友阿琳带孩子做手工,孩子把黏土胡乱捏成一团,她却陪着孩子把边缘修圆、给玩偶画上瞳孔反光。旁人笑她较真,但孩子后来在作文里写道:“妈妈教我,把事情做到自己能认可的程度,心里会亮堂堂的。”你看,这种态度早超出了事情本身的价值。
当然,分寸感很重要。就像熬汤不能只看火候忘了食材,过度追求形式完美可能导致行动瘫痪。曾有位创业者在产品未成熟时就纠结包装盒的烫金工艺,错过了市场窗口期。所以,“精细”需要与目标同频。
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“匠人精神”,在我看来,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就是中国版的匠人哲学。它不鼓励铺张浪费,而是强调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极致。就像用最普通的土豆,也能通过刀工和火候做出惊艳的味道——这或许才是这个成语穿越两千年的生命力。
下次切菜时,不妨留意刀刃划过食材的节奏;写报告时,多检查两遍标点符号。这些细微处藏着我们对生活的诚意,而时代永远需要这份不将就的温柔固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