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rù xì zhì
成语解释:细致:精细周密。深入而精细周密
成语出处:古华《芙蓉镇》第三章:“需要的是深入细致的、冷静客观的研究,找出病根,以图根治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指很认真的态度
繁体字形:深入細致
英文翻译:In depth and meticulous
深: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(跟“浅”相对,2.—3.同):深耕。深山。这院子很深。4.深度: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。这间屋子宽一丈,深一丈四。5.深奥:由浅入深。这本书很深,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。6.深刻;深入:深谈。影响很深。7.(感情)厚;(关系)密切:深情。两人的关系很深。8.(颜色)浓:深红。深绿。颜色太深。9.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:深秋。夜已经很深了。10.很;十分:深知。深信。深恐。深表同情。深有此感。11.姓。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细:1.(条状物)横剖面小(跟“粗”相对,2.—3.同):细铅丝。她们纺的线又细又匀。4.(长条形)两边的距离近:画一条细线。曲折的小河细得像腰带。5.颗粒小:细沙。玉米面磨得很细。6.音量小:嗓音细。7.精细:江西细瓷。这几件玉石雕刻做得真细。8.仔细;详细;周密:细看。精打细算。深耕细作。这人心很细。9.细微;细小:细节。事无巨细。不要管得太细。10.年龄小:细妹。细娃子。11.姓。
致:1.给予;向对方表示(礼节、情意等):致函。致电。致欢迎词。向大会致热烈的祝贺。2.集中(力量、意志等)于某个方面:致力。专心致志。3.达到;实现:致富。学以致用。4.招致;引起:致病。致癌。致残。5.以致:致使。由于粗心大意,致将地址写错。6.姓。7.情趣:兴致。景致。别致。有致。毫无二致。8.精密;精细:细致。精致。工致。
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浓缩精华,但你真的理解它们背后的思维方式吗?举个最常见的例子,"亡羊补牢"常被用来劝人及时补救,但为什么古人偏偏用"羊圈破了"来比喻?这背后藏着农业社会的生活智慧——羊群走失直接影响家庭生计,补牢动作看似简单,实际蕴含着"止损思维"的先见之明。
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"刻舟求剑"。现代人觉得古人愚蠢,但在湍急河流中,船工刻记号的行为恰恰展现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。当我们嘲笑这个成语时,是否意识到自己也在用昨天的经验解决今天的问题?就像用传统教育模式培养AI时代的孩子,不也是某种程度的"刻舟求剑"吗?
说到实用价值,"水到渠成"这个成语常被误解为被动等待。我曾观察过水利工程,真正的"渠成"需要前期精密勘测和持续维护。这启示我们:所谓自然而成的结果,其实建立在充分准备之上。就像创业成功看似机缘巧合,实则离不开市场调研和资源积累。
有个问题值得思考:为什么现代人说话越来越少用成语?我发现不是成语过时了,而是快餐文化让人们更倾向直白表达。但试想用"釜底抽薪"替代"彻底解决",用"庖丁解牛"形容专业技能,这种表达既精准又充满画面感。或许我们应该像更新手机系统那样,给传统成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。
最后说个生活观察:雨天常看到有人"临渴掘井"——忘带伞的人临时买伞,其实便利店雨具的价格是平时的三倍。这个场景生动诠释了成语的现实意义:未雨绸缪不仅是智慧,更是经济策略。下次出门前查看天气预报,或许就能省下这笔"智商税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