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rù gāo huāng
成语解释:谓毛病已经无可救药。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十章:“我在广播时也曾考虑到这讳疾忌医的深入膏肓的毛病,但我把话说得委婉了一些,结果倒也没有触犯到那一片的逆鳞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事物或人
繁体字形:深入膏肓
英文翻译:regarded as hopeless
深: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(跟“浅”相对,2.—3.同):深耕。深山。这院子很深。4.深度: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。这间屋子宽一丈,深一丈四。5.深奥:由浅入深。这本书很深,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。6.深刻;深入:深谈。影响很深。7.(感情)厚;(关系)密切:深情。两人的关系很深。8.(颜色)浓:深红。深绿。颜色太深。9.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:深秋。夜已经很深了。10.很;十分:深知。深信。深恐。深表同情。深有此感。11.姓。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膏:[gāo]1.脂肪,油;肥肉:焚膏继晷(guǐ)。2.糊状的东西:牙膏。药膏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在常温时为固体、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。可分为内服膏、外贴膏、外敷膏:益母草膏。狗皮膏。紫草膏。4.肥沃:膏壤。[gào]1.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,使润滑:膏车。2.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:膏笔。
肓:古指人体内心脏下膈膜上的部位。
“深入膏肓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“病入膏肓”的变体,但实际使用中并不常见。假设我们以“病入膏肓”为核心讨论,它的本意是指疾病已经侵入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区域(古人认为这是药力无法到达的地方),比喻问题严重到难以挽救。比如有人长期熬夜导致免疫力崩溃,医生摇头叹气:“你这生活习惯再不改变,真要病入膏肓了。”
问题来了:膏肓具体指什么? 其实这是中医概念,膏指心尖脂肪,肓是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区域。古人认为这两个地方是药效盲区,所以用来形容无可救药的状态。比如公司管理漏洞百出,股东开会时痛心疾首:“再不改革,整个体系就病入膏肓了!”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可以跳出疾病框架。比如某条河流污染二十年,环保专家在纪录片里说:“河水重金属超标300倍,生态系统已经病入膏肓。” 这里既保留了原意,又赋予了环境议题的紧迫感。
个人观点:“病入膏肓”常被误认为绝对绝望,但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作警示信号。就像癌症早期发现还有救,成语里的“膏肓”更像是临界点提示。比如朋友沉迷网游影响学业,与其说“你废了”,不如说“再这样下去真要病入膏肓”,反而能引发对方反思。
换个角度看,成语的夸张表达反而创造了行动窗口。某科技公司核心代码混乱,CTO在内部信中写道:“系统架构还没到病入膏肓的地步,现在重构还来得及。” 这种用法巧妙转化了负面词汇的激励价值,比直接说“有问题要改”更有冲击力。
最后提醒:语言是流动的。就像“膏肓”本义已被多数人遗忘,我们在使用成语时更应关注其传达的精神内核——及时发现隐患,果断采取行动。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两层含义:既警示危机深度,也暗示转机尚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