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ùn zào hēi bái
成语解释:故意颠倒黑白,制造混乱
成语出处: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四回:“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倘有混造黑白之人,那时妹子求死不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故意制造混乱
繁体字形:混造黑白
英文翻译:Mix black and white
混:[hùn]1.搀杂在一起:混杂。混为一谈。2.冒充:蒙混。鱼目混珠。3.敷衍了事;得过且过地生活。4.古又同“滚(gǔn)”。[hún]糊涂;不明事理。
造:1.做;制作:创造。建造。造船。造纸。造预算。造名册。2.假编;捏造:造谣。3.姓。4.指相对两方面的人,法院里专用于诉讼的两方:两造。甲造。5.农作物的收成:早造。晚造。6.农作物收成的次数:一年三造皆丰收。7.前往;到:造访。登峰造极。8.成就:造诣。深造。9.培养:可造之才。
黑:1.像煤或墨的颜色(跟“白”相对):黑板。黑白分明。白纸黑字。脸都晒黑了。2.黑暗:天黑了。屋子里很黑。3.夜晚;黑夜:摸黑儿。起早贪黑。4.秘密;非法的;不公开的:黑市。黑话。黑户。黑社会。5.坏;狠毒:黑心肠。这种人心太黑。6.姓。
白:1.像霜或雪的颜色(跟“黑”相对)。2.光亮;明亮:东方发白。大天白日。3.清楚;明白;弄明白:真相大白。不白之冤。4.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;空白:白卷。白饭。白开水。一穷二白。5.没有效果;徒然:白跑一趟。白费力气。6.无代价;无报偿:白吃。白给。白看戏。7.象征反动:白军。白区。8.指丧事:白事。9.用白眼珠看人,表示轻视或不满:白了他一眼。10.姓。11.(字音或字形)错误:写白字。把字念白了。12.说明;告诉;陈述:表白。辩白。告白。13.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:道白。独白。对白。14.指地方话:苏白。15.白话:文白杂糅。半文半白。
你听过“混造黑白”这个成语吗?字面意思是把黑和白掺在一起乱搅,实际用来形容故意颠倒是非、歪曲事实的行为。比如有人为了掩盖错误,硬把责任推到同事身上,还编出一套看似合理的说辞——这就叫“混造黑白”。
为什么人们要用这种手段?核心问题在于:混淆视听能带来短期利益。就像菜市场里摊贩把烂苹果藏在筐底,表面摆满光鲜水果,顾客稍不注意就会上当。现实中,某些商家用夸张广告词包装劣质产品,本质上也是利用信息差来“混造黑白”。
有个真实案例:某网红带货时声称“这款面膜能修复DNA”,这明显违背基本科学常识。但当粉丝质疑时,主播却搬出“专家说细胞能再生”来偷换概念。这种把专业术语和伪科学搅拌在一起的手法,正是成语描绘的典型场景。
如何避免被带偏?关键在于建立独立思考能力。就像品茶时要先闻香观色,面对信息时也该多问几个为什么。上周邻居老张转发“吃茄子能防癌”的文章,我特意查了医学期刊,发现相关研究还在动物实验阶段。保持这份求证精神,就能像筛子滤掉泥沙般识别真伪。
有趣的是,数字时代让“混造黑白”有了新变种。AI生成的虚假视频、刻意剪辑的录音,这些技术工具正在重塑信息战场。但硬币总有另一面:区块链存证、反向图片搜索等技术也赋予普通人更多验证手段。工具本身无善恶,关键在于使用者的选择。
最后说点个人观察:信息过载的时代,保持清醒比盲目吸收更重要。与其抱怨世界太复杂,不如把自己训练成信息的品鉴师。下次再遇到“黑白混杂”的情况,不妨先按下暂停键,让真相在时间沉淀中自然分层——就像静置的浑水总会变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