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ēi bái hùn xiáo
成语解释:把黑的说成白的,将白的说成黑的。比喻故意颠倒是非,制造混乱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:“白黑溷淆,清浊同源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故意制造混乱
繁体字形:黑白混淆
英文翻译:distort truth
黑:1.像煤或墨的颜色(跟“白”相对):黑板。黑白分明。白纸黑字。脸都晒黑了。2.黑暗:天黑了。屋子里很黑。3.夜晚;黑夜:摸黑儿。起早贪黑。4.秘密;非法的;不公开的:黑市。黑话。黑户。黑社会。5.坏;狠毒:黑心肠。这种人心太黑。6.姓。
白:1.像霜或雪的颜色(跟“黑”相对)。2.光亮;明亮:东方发白。大天白日。3.清楚;明白;弄明白:真相大白。不白之冤。4.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;空白:白卷。白饭。白开水。一穷二白。5.没有效果;徒然:白跑一趟。白费力气。6.无代价;无报偿:白吃。白给。白看戏。7.象征反动:白军。白区。8.指丧事:白事。9.用白眼珠看人,表示轻视或不满:白了他一眼。10.姓。11.(字音或字形)错误:写白字。把字念白了。12.说明;告诉;陈述:表白。辩白。告白。13.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:道白。独白。对白。14.指地方话:苏白。15.白话:文白杂糅。半文半白。
混:[hùn]1.搀杂在一起:混杂。混为一谈。2.冒充:蒙混。鱼目混珠。3.敷衍了事;得过且过地生活。4.古又同“滚(gǔn)”。[hún]糊涂;不明事理。
淆:混杂:淆惑。混淆。
人们常说“黑白混淆”,可这个词到底怎么用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办公室里小王把同事的创意说成自己的,反咬对方抄袭,结果真相大白时,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太荒唐——这就是典型的颠倒黑白。
有人会问:“为什么人们要故意混淆是非?”观察发现,这种行为常常源于利益驱动。某茶叶品牌曾被曝光用香精勾兑,却在广告里强调“纯天然无添加”,结果被检测数据狠狠打脸。当短期利益蒙蔽双眼时,黑白界限就容易变得模糊。
历史长河中也不乏案例。秦桧诬陷岳飞的故事流传千年,正说明黑白颠倒的危害性。但换个角度看,宋朝百姓自发在岳王庙前铸造跪像,又印证着真相永远不会被彻底掩埋。这种历史轮回是否在提醒我们:混淆黑白终究敌不过时间考验?
当代人面对信息轰炸时,如何避免被误导?笔者在自媒体工作时常遇到这类困惑。某次网络热点事件中,不同版本视频剪辑导致舆论三度反转。这时候更需要像老刑警查案般,对每个细节反复推敲,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跑。
有个有趣现象:幼儿园小朋友画太阳会固执地用红色,哪怕老师展示黄色太阳的照片。这种认知偏差启示我们,固有观念有时比事实更有影响力。成年人世界里的黑白混淆,是否也暗合着这种思维惯性?
当遇见争执不休的情况,不妨试试“事实三棱镜”法:第一看证据链条是否完整,第二查信息源头是否可靠,第三问不同立场者的共同认知点。这个方法在社区调解纠纷时屡试不爽,往往能拨开迷雾见真相。
科技发展带来新挑战,AI换脸技术让“眼见为实”成为过去式。某网红用虚拟形象带货翻车事件,恰恰警示我们:在这个真伪难辨的时代,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比任何时候都重要。或许未来需要新的认知工具,来应对愈发复杂的黑白迷宫。
晨跑时看见清洁工在擦洗被涂鸦的指路牌,这个画面突然让人触动。现实中的黑白混淆就像城市牛皮癣,虽然难以根除,但总有人在默默守护着真相的底色。这种微小的坚持,或许就是对抗混沌的最好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