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án rú mò huà
成语解释:犹潜移默化。
成语出处:刘揆一《黄兴传记》:“今就湘省而论,军学界革命思想,日见发达,市民亦潜濡默化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人的思想、作风等
繁体字形:潛濡嘿化
英文翻译:influence character by environment
潜:1.隐在水下:潜泳。潜到海底。2.隐藏;不露在表面:潜伏。潜流。潜移默化。3.秘密地:潜逃。4.指潜力:革新挖潜。5.姓。
濡:1.沾湿;沾上:濡笔。2.沾染:耳濡目染。3.停留;迟滞。
默:1.不说话;不出声:沉默。默哀。2.离开书本凭记忆写出来:默书。默生字。
化:[huà]1.变化;使变化:化脓。化名。化装。顽固不化。泥古不化。化整为零。化悲痛为力量。2.感化:教化。潜移默化。3.熔化;融化;溶化:化冻。化铁炉。太阳一出来,冰雪都化了。糖放到水里就化了。4.消化;消除:化食。化痰止咳。食古不化。5.烧化:焚化。火化。6.(僧道)死:坐化。羽化。7.指化学:理化。化工。化肥。8.后缀。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,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:绿化。美化。恶化。电气化。机械化。水利化。9.姓。10.(僧道)向人求布施:募化。化缘。化斋。化了些米面来。[huā]同“花2”。
“潜濡默化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和“潜移默化”类似,都指事物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。举个例子:小张原本不爱读书,但公司每周组织读书会,茶水间也摆满了同事推荐的好书。半年后,他竟主动买了三本心理学著作,还和同事讨论认知偏差。这时他才发现——原来这就是环境的力量。
有人会问:这种“看不见的影响”真有那么神奇吗?我们可以观察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。一个在双语家庭长大的孩子,不需要刻意背单词,就能自然掌握两种语言的语感。就像雨水渗透土壤,看似无声无息,却能让种子在黑暗中发芽。
现代职场中,团队氛围的塑造也遵循这个规律。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曾告诉我,他们办公室常年播放轻音乐,墙上贴着“允许试错”的标语。新入职的同事起初觉得这些布置可有可无,三个月后却发现自己写代码时更敢于创新了。环境的暗示就像空气,虽然摸不着,但确实在改变着呼吸它的人。
有人质疑:主动学习和被动影响哪个更重要?我倒认为二者如同硬币的两面。刻意练习能快速搭建知识框架,而长期浸润式的环境则负责打磨思维底色。就像健身增肌需要器械训练,但体态改善往往来自日常行走坐卧的习惯积累。
回到生活场景,不妨观察地铁里的“手机低头族”现象。当周围人都专注刷短视频时,原本想看电子书的人也会不自觉地加快滑动屏幕的速度。这种群体行为的传染性,恰恰印证了环境对人的塑造远超个体想象。不过换个场景——若身处咖啡馆,周围都是敲键盘写方案的人,情况又会截然不同。
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人的认知系统就像海绵,不仅吸收双手捧起的水,也会被动吸纳所处环境的湿度。主动选择成长环境,本质上是在为大脑筛选养料。那些看似平常的日常接触,终将在某个清晨,让我们发现自己变成了更好的版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