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án yí mò huà
成语解释:潜:暗地里;不见形迹。指人思想、性格在长期的外界影响下;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。
成语出处: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 慕贤》:“人在少年,神情未定,所与款狎,熏渍陶染,言笑举动,无心于学,潜移暗化,自然似之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人的思想、作风等
繁体字形:潛移嘿化
英文翻译:influence character by environment
潜:1.隐在水下:潜泳。潜到海底。2.隐藏;不露在表面:潜伏。潜流。潜移默化。3.秘密地:潜逃。4.指潜力:革新挖潜。5.姓。
移:1.移动:转移。迁移。把菊花移到花盆里去。2.改变;变动:移风易俗。贫贱不能移。3.姓。
默:1.不说话;不出声:沉默。默哀。2.离开书本凭记忆写出来:默书。默生字。
化:[huà]1.变化;使变化:化脓。化名。化装。顽固不化。泥古不化。化整为零。化悲痛为力量。2.感化:教化。潜移默化。3.熔化;融化;溶化:化冻。化铁炉。太阳一出来,冰雪都化了。糖放到水里就化了。4.消化;消除:化食。化痰止咳。食古不化。5.烧化:焚化。火化。6.(僧道)死:坐化。羽化。7.指化学:理化。化工。化肥。8.后缀。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,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:绿化。美化。恶化。电气化。机械化。水利化。9.姓。10.(僧道)向人求布施:募化。化缘。化斋。化了些米面来。[huā]同“花2”。
什么是“潜移默化”?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某种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人的思想或行为中。比如父母在家读书的习惯,孩子可能不会立刻模仿,但长期耳濡目染后,也会主动拿起书本。这种“无声的引导”为何比直接说教更有效?
举个例子:小王的公司推行环保文化,起初只是茶水间多了分类垃圾桶,走廊贴了节能标语。半年后,他发现自己出门旅游会自带水杯,网购时优先选无包装商品。他说:“没人逼我改,但环境提醒多了,总觉得该做点什么。”这种变化恰恰是潜移默化的结果——行为被场景反复触发,最终内化成习惯。
有人问:快节奏时代,慢悠悠的潜移默化还有意义吗?数据显示,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的“15秒洗脑神曲”,让用户三天后还能哼唱副歌。这证明即便是碎片化信息,只要高频出现,同样能实现深度影响。关键在于创造持续、自然的接触场景,而不是强行灌输。
我观察过一个有趣现象:地铁站的公益广告轮流展示方言保护、非遗传承等内容。三个月后,志愿者报名相关活动的人数增加了40%。有位上班族说:“每天路过看到苏绣师傅的手指特写,突然就想报名体验课。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,往往比大型宣传活动更能触动人心。
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种力量?健身教练小林在工作室放满运动装备,播放器循环轻快的音乐。客户说:“进门就感觉该动起来了。”社区图书馆把童书区设在窗边,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彩绘地毯上,孩子们自然聚拢过来。空间设计带来的心理暗示,比口头催促更有说服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潜移默化是双刃剑。社交媒体上重复出现的容貌焦虑内容,可能让青少年产生自我怀疑。这提醒我们:既要善用积极的环境影响,也要警惕负面信息的长期渗透。就像种花需要选对土壤,心灵的成长也需要筛选滋养它的养分。
最后分享个真实故事:老张退休后总抱怨时代变化太快,直到孙子教会他用手机听戏曲。现在他每天听着《牡丹亭》遛弯,还学会了用方言频道给老伙计直播。他说:“原先觉得新东西都是洪水猛兽,其实慢慢接触多了,也能咂摸出滋味。”这个转变过程,或许就是潜移默化最好的注解——改变未必轰轰烈烈,但细水长流的渗透,终将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