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áo
  • liáng
  • zhī
  • shà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áo liáng zhī shàng

成语解释:濠梁:濠水上的桥。指别有会心,自得其乐的境地。

成语出处: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。庄子曰:‘鲦鱼出游从容。是鱼之乐也。’惠子曰:‘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’庄子曰:‘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’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濠樑之上

英文翻译:Haoliangshang

濠梁之上的意思

濠:1.护城河:城濠。2.(Háo)濠河,水名,在安徽。

梁:1.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:房梁。2.桥:桥梁。3.物体中间隆起成长条的部分:鼻梁。山梁。4.朝代名。1.南朝之一(502—557)。萧衍灭南齐后建立。建都建康(今南京)。国号梁,也称萧梁。为陈所灭。2.五代之一(907—923)。朱温灭唐后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国号梁,史称后梁。为后唐所灭。5.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后,改称梁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上:[shàng]1.方位词。位置在高处的:上部。上游。往上看。2.等级或品质高的:上等。上级。上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前的:上卷。上次。上半年。4.旧时指皇帝:上谕。5.向上面:上缴。上升。上进。6.姓。7.由低处到高处:上山。上楼。上车。8.到;去(某个地方):上街。上工厂。他上哪儿去了?9.向上级呈递:上书。10.向前进:老张快上,投篮。见困难就上,见荣誉就让。11.出场:这一场戏,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。这一场球,你们五个先上。12.把饭菜等端上桌子:上饭。上菜。上茶。13.添补;增加:上水。上货。14.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;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:上刺刀。上螺丝。15.涂;搽:上颜色。上药。16.达到;够(一定数量或程度):上百人。上年纪。⒁(又shǎng)上声:平上去入。17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1”。见〖工尺〗。18.表示由低处向高处:爬上山顶。19.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:锁上门。考上了大学。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。20.表示开始并继续:爱上了农村。[shǎng]指上声,“上2”shàng⒁的又音。[shang]1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物体的表面:脸上。墙上。桌子上。2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:会上。书上。课堂上。报纸上。3.表示某一方面:组织上。事实上。思想上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濠梁之上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《庄子》中庄子与惠子的经典对话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”其实,这个成语的核心矛盾在于:我们能否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?举个例子,假设同事因为项目延期而焦虑,你安慰道:“我完全懂你的压力。”但对方可能会反问:“你不是我,怎么确定你懂?”这种场景就像现代版的“濠梁之辩”,提醒我们:共情需要谦逊,而非断言。

有人可能会问:既然无法完全理解他人,沟通岂不是失去了意义?实际上,庄子与惠子的争论恰恰揭示了思维的开放性。比如父母常对孩子说“我年轻时也这样”,孩子却觉得“时代不同了”。此时,与其争论对错,不如像庄子那样跳出框架:“你说得对,但我们可以聊聊变化中的不变之处。”这种态度反而能拉近距离。
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在于破除认知傲慢。就像互联网上的观点争论,双方常陷入“子非鱼”式的逻辑循环。我曾见过两位设计师争执用户偏好,最后通过实地调研发现:用户真正在意的既不是A方案也不是B方案,而是他们从未考虑过的C要素。这印证了“濠梁之上”的深层启示:放下预设,才能看见更广阔的真相。

换个角度看,当我们用“濠梁之上”的思维处理矛盾时,问题本身会转化成机会。比如跨部门协作中,技术团队认为需求不合理,业务团队觉得技术保守。如果双方能像庄子观鱼那样,先承认“我确实不完全理解你的视角”,接着追问“能否带我看你眼中的风景”,很多障碍会迎刃而解。这种思维转变,本质上是在差异中搭建理解的桥梁。

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找到答案,而在于保持探索的姿态。就像庄子最终没有说服惠子,但两千年来,这场辩论依然启发着人们思考理解的边界。下一次当你说“我懂你”时,不妨在后面加一句:“不过我很想听你说说更多。”这或许就是“濠梁之上”留给当代人的最佳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