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iáng
  • z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é liáng zhì yí

成语解释:河梁:桥,指送别之地。指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。

成语出处:汉·李陵《与苏武》:“携手上河梁,游子暮何之?徘徊蹊路侧,悢悢不得辞。……行人难久留,各言长相思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

繁体字形:河樑之誼

英文翻译:Friendship between river and beam

河梁之谊的意思

河:1.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:江河。河流。内河。运河。护城河。一条河。2.指银河系:河外星系。3.(Hé)特指黄河:河西。河套。4.姓。

梁:1.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:房梁。2.桥:桥梁。3.物体中间隆起成长条的部分:鼻梁。山梁。4.朝代名。1.南朝之一(502—557)。萧衍灭南齐后建立。建都建康(今南京)。国号梁,也称萧梁。为陈所灭。2.五代之一(907—923)。朱温灭唐后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国号梁,史称后梁。为后唐所灭。5.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后,改称梁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谊:交情:友谊。情谊。深情厚谊。

成语评论

河梁之谊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源自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,原意是“在河上架桥的情谊”,后来演变成形容共同经历过患难后建立的深厚友谊。比如,老张和老王年轻时在工地一起扛过沙袋、淋过暴雨,二十年后再见面依然亲如兄弟,这就是典型的“河梁之谊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“共患难”的情谊为什么值得专门用一个成语描述?其实答案就在我们身边。想想看,当你和同事熬夜完成项目庆功时,当你和驴友在山洪暴发后互相搀扶下山时,那种共同跨越困境的经历,是不是比日常的聚餐聊天更能拉近关系?这种特殊的情感黏合剂,正是“河梁之谊”的精髓。

有个有趣的发现:现代人虽然常说“患难见真情”,但实际生活中更容易记住的往往是“雪中送炭”的感动。比如去年郑州暴雨期间,陌生人手拉手组成人链救人的视频刷屏网络,这种自发形成的“临时河梁之谊”,反而比刻意维护的关系更触动人心。这说明真正的联结不在于时间长短,而在于共同经历的深度。

我个人觉得,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“河梁之谊”其实有了新形态。就像游戏玩家组队通关Boss后建立的默契,或是创业团队熬过资金链危机后的信任感。这种通过共同解决问题建立的关系,往往比单纯的情感交流更稳固。毕竟,能一起“架桥过河”的伙伴,未来遇到新挑战时也更可能并肩作战。

最后留个小思考:你手机通讯录里最常联系的人当中,有多少是真正和你“共渡过河”的伙伴?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朋友时,或许可以主动成为那座“桥”——毕竟河梁之谊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施与受,而是双向奔赴的情感共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