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ò guā zhī nián
成语解释: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,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“破瓜之年”。
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无题》诗:“碧玉当年未破瓜,学成歌舞入侯家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女子16岁
繁体字形:破瓜之年
英文翻译:when a girl is sixteen
破:1.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:手破了。纸戳破了。袜子破了一个洞。2.使损坏;使分裂;劈开:破釜沉舟。势如破竹。破开西瓜。3.整的换成零的: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。4.突破;破除(规定、习惯、思想等):破格。破例。破记录。5.打败(敌人);打下(据点):攻破城池。大破敌军。6.花费:破钞。破费。破工夫。7.使真相露出;揭穿:说破。一语道破。案子已经破了。8.受过损伤的;破烂的:破衣服。房子很破了。9.讥讽东西或人不好(含厌恶意):谁看那破戏!
瓜:1.蔓生植物,叶子像手掌,花多是黄色;果实可以吃。种类很多,如西瓜、南瓜、冬瓜、黄瓜等。2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3.(Guā)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年:1.时间的单位,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,平年365日,闰年366日,每4年有1个闰年:今年。去年。2.用于计算年数:三年五载。在广州住了两年。3.每年的:年会。年鉴。年产量。4.岁数:年纪。年龄。忘年交。益寿延年。5.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:童年。幼年。少年。青年。中年。老年。6.时期;时代:近年。明朝末年。7.一年中庄稼的收成:年成。年景。丰年。歉年。8.年节:新年。过年。给大家拜年。9.有关年节的(用品):年糕。年货。年画。10.姓。
“破瓜之年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?瓜破了和年龄有什么关系?其实这里的“瓜”指的是字形拆分——把“瓜”字上下切开,就成了两个“八”,所以“破瓜”最初是形容女子十六岁(八加八)。但你知道吗?这个说法其实被很多人误解过。
比如有人问:“破瓜之年只能指十六岁吗?”答案并不绝对。古代文学中,“破瓜”有时也暗指女子成年或婚嫁,比如《红楼梦》里提到黛玉“年方破瓜”,可能更多是强调她正值青春,而非精确计算年龄。这种模糊性让成语有了更丰富的文化意涵。
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假设你在博物馆看到一幅明代仕女图,解说词写着“画中女子正值破瓜之年”,你会联想到什么?可能不再是单纯的数字十六,而是她手持团扇的羞涩模样,或是衣裙上绣着的并蒂莲——这些细节都在暗示她的人生阶段即将发生转变。
有趣的是,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,往往会跳出原本的框架。我曾听一位作家朋友说:“四十岁才是新时代的破瓜之年,因为人生下半场刚刚裂开一道缝,透出光来。”这种重新诠释或许不符合古籍定义,却让古老的词汇焕发了新生命。
当我们在使用这类成语时,或许不必拘泥于字面意义。就像西瓜被切开后,露出的不仅是鲜红果肉,还有黑籽白瓤的层次——语言本身也在时光流转中层层蜕变。下次再遇到“破瓜之年”,不妨把它当作一扇小窗,透过它看看古今人们对成长的不同想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