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én lín zhī qiú
成语解释:焚:烧。焚烧山林来求取贤才
成语出处:南朝·梁·任昉《齐竟陵文宣壬行状》:“既允焚林之求,实兼仪形之寄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求才
繁体字形:焚林之裘
英文翻译:Burning forest
焚:烧:焚香。玩火自焚。忧心如焚。
林:1.成片的树木或竹子:森林。竹林。2.林业: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。3.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:民族之林。碑林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求:1.请求:求救。求教。求您帮我做一件事。2.要求:力求改进。精益求精。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。3.追求;探求;寻求:求学问。实事求是。刻舟求剑。不求名利。4.需求;需要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。5.姓。
“焚林之求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和“杀鸡取卵”有相似的意思,都是比喻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的行为。比如,一家公司为了快速完成订单,要求员工连续加班三个月,结果团队士气崩溃、产品质量下滑,这就是典型的“焚林之求”——看似解决了问题,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明知有害,还是会用这种极端方式?其实这和短视心理有关。就像有人为了减肥疯狂节食,结果身体垮了;或者家长逼孩子每天学习18小时,反而导致厌学。这些例子中,人们往往被紧迫的目标牵着走,忽略了方法本身的合理性。
在我看来,“焚林之求”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焦虑心态。现代社会强调效率和速度,导致很多人把“解决问题”等同于“立即见效”。比如某地政府为提升GDP指标,批准污染企业入驻,结果十年后治理污染的费用远超当初收益。这种思维模式就像用灭火器扑灭森林大火——火是灭了,但森林也没了。
如何避免陷入这种困境?关键要学会区分“紧急”和“重要”。比如备考时突击刷题能提分,但系统理解知识才能应对变化;企业冲刺季度业绩时,也要同步培养团队能力。有个有趣的现象:那些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企业,往往在危机中表现得更稳健,这或许能给我们启发。
下次遇到需要快速达成的目标时,不妨问自己:这个方法三个月后会产生什么影响?一年后呢?用时间维度衡量决策,就像给思维装了望远镜,能帮助我们跳出“焚林之求”的陷阱,找到更智慧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