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fén
  • lín
  • ji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én lín jié zé

成语解释:焚林而田,竭泽而渔。喻只图眼前利益。

成语出处:清·黄宗羲《明司马澹若张公传》:“窃恐焚林竭泽之后,能无鱼惊鸟散之忧?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比喻只图眼前利益

繁体字形:焚林竭澤

英文翻译:Burning the forest

焚林竭泽的意思

焚:烧:焚香。玩火自焚。忧心如焚。

林:1.成片的树木或竹子:森林。竹林。2.林业: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。3.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:民族之林。碑林。

竭:1.尽:竭力。力竭声嘶。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2.干涸:枯竭。山崩川竭。3.姓。

泽:[zé]1.水积聚的地方:大泽。湖泽。润泽(潮湿)。沼泽。2.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:光泽。色泽。3.恩惠:恩泽。泽及枯骨(施惠于死人)。4.洗濯。5.汗衣,内衣。[shì]古同“”,解散。

成语评论

“焚林而猎,竭泽而渔”,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狠,但到底什么意思呢?其实它说的就是为了一时的利益,把树林烧光捕猎、抽干湖水抓鱼——说白了就是“杀鸡取卵”。比如有人为了快速赚钱,把一整片森林砍光种经济作物,结果土地退化、生态崩溃,这就是典型的“焚林竭泽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极端做法真的存在吗?举个真实案例:古代某个朝代为了修建宫殿,砍光了都城周边的百年古木,导致水土流失、农田减产,最后反而拖垮了经济。你看,只顾眼前好处,忽视长远代价的行为,往往埋下更大的危机。

那这个成语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?想象一下,某公司为了季度财报好看,疯狂压榨员工加班却不培养人才,短期内业绩飙升,但长期导致团队 burnout(职业倦怠)和人才流失——这就是职场版的“焚林竭泽”。核心问题在于:是否愿意用未来换现在?

我观察到,这种现象背后有个思维陷阱:人们总以为资源是无限的,时间是可以追赶的。但现实就像手机电池,边充边用确实能续命,但电池寿命迟早会耗尽。有个朋友开餐馆,疫情期间为保本用劣质食材,结果口碑崩盘,反而比同行倒闭得更快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引申出积极启示。比如某些北欧国家立法强制森林轮伐,砍一棵补三棵;日本渔民自发限定捕捞量——这些“留余地”的做法反而让资源生生不息。这说明,克制当下的欲望,往往能打开更持久的生存空间。

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时,或许可以多问一句:这个决定是“点燃整片森林取暖”,还是“捡拾枯枝慢慢生火”?前者可能温暖一夜,后者却能温暖整个冬天。就像理财时追求复利增长,职场中选择深耕专业,本质上都是拒绝“竭泽而渔”的智慧。
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亚马逊雨林的土著部落有个规矩——打猎时故意放走幼崽和怀孕的动物。这种原始朴素的可持续思维,恰恰是现代文明需要补课的地方。或许真正的进步,不在于技术多先进,而在于能否跳出“立刻就要”的思维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