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fén
  • lín
  • ér
  • tiá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én lín ér tián

成语解释:同“焚林而田”。

成语出处:宋·秦观《李训论》:“焚林而畋,明年无兽;竭泽而鱼,明年无鱼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比喻只图眼前利益

繁体字形:焚林而畋

英文翻译:seek short-term interests

焚林而畋的意思

焚:烧:焚香。玩火自焚。忧心如焚。

林:1.成片的树木或竹子:森林。竹林。2.林业: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。3.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:民族之林。碑林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畋:古指种田或打猎。

成语评论

焚林而畋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别急,咱们先拆开看。字面意思是“烧掉整片森林来捕猎”,听起来是不是既夸张又矛盾?其实它比喻的是一种“只顾眼前利益,不惜毁掉长远根基”的行为。比如有人为了快速赚钱,把一片原始森林砍光卖木材,结果土地沙化、生态崩溃,这就是典型的“焚林而畋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?”举个接地气的例子——短视频时代,有人为了蹭流量编造谣言,短期内点击量暴涨,但账号最终被封禁,声誉扫地。这像不像“烧掉森林”换一时猎物,最后连打猎的资格都丢了?

再往深想一层:为什么人们明知不可为却偏要这么做?心理学中有个“双曲贴现”理论,说的就是人倾向于高估即时回报、低估未来损失。就像熬夜刷手机时,谁不知道第二天会困?但“现在爽”的诱惑实在太大了。

不过别灰心!成语虽然警示风险,但也暗藏解法。比如浙江安吉的竹林经济,村民坚持“砍一补三”,既卖竹制品又发展生态旅游,二十年过去反而比砍光竹林赚得更多。这证明“留得青山在”才是真智慧。
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当下快节奏的社会。当我们被KPI、 deadline追着跑时,不妨多问自己:我正在做的事,是给未来埋雷,还是搭桥?就像种树,前人栽的我们乘凉,我们也该为后人留片阴凉。

最后分享个观察:那些活得通透的人,往往懂得“延迟满足”。他们像下围棋一样布局,用暂时的“不收割”换更大的生存空间。这或许就是对抗“焚林而畋”思维的最佳疫苗——毕竟世界是场无限游戏,何必急着清空自己的弹药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