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iú
  • zǒ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iú mǎ zǒu

成语解释:指在皇帝前如牛马般奔走的人
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,少卿足下:曩者辱赐书,教以慎于接物,推贤进士为务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自谦

繁体字形:牛馬走

英文翻译:your humble servant

牛马走的意思

牛:1.哺乳动物。草食,反刍。家牛有黄牛、水牛和牦牛等。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;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;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。中国黄牛有秦川牛、南阳牛、鲁西黄牛、延边黄牛等;水牛有温州水牛、滨湖水牛等良种。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。2.比喻固执、倔强,也比喻威风、神气:牛脾气。牛哄哄。他的样子可真牛。3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4.牛顿的简称。
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
走:1.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:行走。走路。孩子会走了。马不走了。2.跑:奔走。3.(车、船等)运行;移动;挪动:钟不走了。这条船一个钟头能走三十里。你这步棋走坏了。4.趋向;呈现某种趋势:走红。走热。5.离开;去:车刚走。我明天要走了。请你走一趟吧。把箱子抬走。6.指人死(婉辞):她还这么年轻就走了。7.(亲友之间)来往:走娘家。走亲戚。他们两家走得很近。8.通过:咱们走这个门出去吧。9.漏出;泄漏:走气。走风。说走了嘴。10.姓。

成语评论

牛马走”这个成语,你听过吗?它字面意思是“像牛马一样奔走”,常用来形容人为了生计或责任而辛苦劳作的状态。但为什么古人会用“牛马”来比喻这种处境?背后藏着怎样的社会观念?我们不妨从几个例子入手,拆解它的内涵。

例1:老张每天清晨五点起床送牛奶,晚上还要去快递站分拣包裹,邻居感叹:“他这日子过得真像牛马走啊。”这里“牛马走”指向一种重复、高强度且缺乏自主性的劳动状态。牛和马在古代是重要的生产工具,它们的劳动被视作理所当然——这种隐喻暗示了某种“工具化”的生存困境。

例2:职场新人小王在周报里写道:“入职三个月,感觉自己成了部门里的牛马走,会议纪要、报销单据、数据报表填满了所有时间。”这个用法揭示了现代职场的隐性剥削:基础工作如同永动机般消耗精力,却难以获得成长空间。当个体价值被简化为“执行效率”,人与牛马的界限便开始模糊。

例3:家庭主妇李姐边擦地板边苦笑:“人家说全职太太清闲,我这一天三顿饭、接送孩子、打扫卫生,比牛马走还累!”此例突破了传统劳动场景的范畴,揭示了无偿家务劳动的价值长期被低估的社会现实。牛马至少能获得饲料,而家庭照料者的付出往往被视为“理所应当”。

值得思考的是:这种比喻是否过时了?在机器逐步替代体力劳动的今天,“牛马走”更多指向精神层面的困境——比如被困在算法系统里的外卖骑手,或是被KPI绑架的白领。当“奔跑”不再为了基本温饱,而是陷入某种无限竞争的游戏规则时,这个成语获得了新的时代注解。

个人看来,“牛马走”的状态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的缺失。当劳动无法与自我实现产生联结,当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,人就会产生“被驱赶”的异化感。但换个角度,牛马亦有自己的生存智慧:老牛懂得反刍消化,骏马知道择路而行——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会在奔跑中寻找节奏,在责任与自我之间架设平衡的桥梁。

观察身边那些自嘲“牛马走”的朋友,发现个有趣现象:他们往往在抱怨后又继续投入工作。这种矛盾恰恰印证了人类的韧性——我们既能清醒认知困境,又保有突破现状的潜在力量。就像耕田的牛,低头拉犁时也在丈量土地,为未来的丰收埋下伏笔。

牛马走的造句

  1. 造句 仆,愚,走,下走,牛马走,鄙人,不才,小人。
  2. 造句 语文课代表牛马走胡典谱诚惶诚恐再拜言,但希足下:听闻师妹为病魔缠身,以短信问之,聊表寸心,但望早日病愈。
  3. 造句 然而很可惜,史杰鹏没有去当个官史衙门的“牛马走”,而是写起了很为正人君子所睥睨的历史小说。
  4. 造句 网友“太史公牛马走”:“我也是,专门下载的浏览器,还是登不上去,八点就结束呢。
  5. 造句 大野作声牛马走,荒江倒立鱼龙泣。
  6. 造句 “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”;艺术上他情愿做“青藤门下牛马走”;书体是。
  7. 造句 天皇的宽大隐忍乃是因为他宅心仁厚,尔等自己还是应当沉痛反思、总结教训,以便在日后继续报效朝廷、甘做牛马走。
  8. 造句 上联是“兼爱新旧诗,创作评论传后世”;下联是“愿效牛马走,耕耘驱驰为人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