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ú mǎ bù ruò
成语解释:若;如。不如牛和马。形容极其劳苦
成语出处:明·袁宏道《锦帆集·沈广乘》:“人生作吏甚苦,而作令为尤苦,若作吴令,则其苦万万倍,直牛马不若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十分劳苦
繁体字形:牛馬不若
英文翻译:A horse is not like a cow
牛:1.哺乳动物。草食,反刍。家牛有黄牛、水牛和牦牛等。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;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;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。中国黄牛有秦川牛、南阳牛、鲁西黄牛、延边黄牛等;水牛有温州水牛、滨湖水牛等良种。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。2.比喻固执、倔强,也比喻威风、神气:牛脾气。牛哄哄。他的样子可真牛。3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4.牛顿的简称。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“牛马不若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连牛马都比不上”,常用来形容处境极其糟糕或待遇极差的状态。它为什么会被用来比喻人的境遇呢?我们不妨通过几个例子来理解。
比如,小李每天工作14小时,周末无休,工资却只有同岗位的一半。同事悄悄对他说:“你这简直是牛马不若啊!”这里的问题很直接——当一个人付出的劳动和获得的回报严重不对等时,这个成语就成了最扎心的表达。
再比如,老张在家族企业干了二十年,始终得不到晋升机会。女儿问他为什么不跳槽,他苦笑道:“在这儿虽然牛马不若,但至少稳定。”这个例子引出一个思考:为什么有人甘愿忍受糟糕的处境?或许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,或是责任的压力,让改变显得比忍耐更艰难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用牛马作比较是否过时?其实这个成语的价值在于它传递的对比逻辑——当人的基本尊严被忽视,甚至不如传统认知中“工具性”的牲畜时,这种反差最能引发共鸣。就像外卖骑手在暴雨天送餐,顾客却因汤洒了破口大骂,这种场景下说“牛马不若”反而比数据更直观。
但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也藏着积极意义。当人们开始用“牛马不若”自嘲时,往往意味着他们已意识到现状的不合理,这其实是改变的起点。就像小王在连续加班三个月后,终于把辞职信拍在老板桌上:“我再也不想过牛马不若的日子了!”这种觉醒,或许比成语本身更值得关注。
语言是时代的镜子。“牛马不若”的持续使用,提醒着我们:劳动权益、人格尊严这些话题从未过时。但值得欣慰的是,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用法律维权、用自媒体发声,让这个成语逐渐从现实写照变成历史注脚。当某个成语的使用频率下降时,或许正说明社会在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