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ìn jī sī dàn
成语解释:同“牝鸡司晨”。
成语出处:《隋书·高励传》:“数年以来,荒悖滋基,牝鸡司旦,昵近奸回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;指女子掌权当政
繁体字形:牝鶏司旦
英文翻译:a woman usurping man 's power
牝:雌性的(指鸟兽,跟“牡”相对):牝牛。牝鸡。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司:1.主持;操作;经营:司机。司炉。各司其事。2.中央部一级机关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(级别比部低,比处高):人事司。外交部礼宾司。3.姓。
旦:1.天亮的时候;早晨:旦暮。旦夕。通宵达旦。枕戈待旦。2.(某一)天:一旦。元旦。3.姓。4.戏曲角色,扮演妇女,有青衣、花旦、老旦、武旦等区别。5.旦尼尔的简称。旧时的纤度单位,9000米长的天然丝或化学纤维重量为多少克,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,1旦=1/9特。旧称(dài)。
“牝鸡司旦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其实它原本写作“牝鸡司晨”,出自《尚书》,字面意思是“母鸡代替公鸡打鸣”。古人用这个比喻来形容女性越权主事,带有明显的性别偏见。但今天,这个成语更多被用来讨论角色错位或职责混乱的现象。比如一家创业公司,如果技术总监整天忙着管财务,而财务经理却在研究代码,旁人大概会摇头说:“这简直是牝鸡司旦!”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要用母鸡打鸣作比喻?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?其实在农业社会,公鸡报晓、母鸡下蛋是根深蒂固的“分工观念”。成语诞生时的社会结构,就像严格的岗位说明书,要求每个人各司其职。这种思维延续千年,直到现代职场还能看到它的影子——就像有些老辈人总觉得护士就该女性做,工程师就该男性当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的演变史恰似一面镜子。二十年前,如果听说女飞行员驾驶客机,可能真有人大惊小怪;如今航空公司招聘简章里,“性别不限”已成常态。社会认知的转变,让原本带贬义的成语逐渐中性化。就像去年某科技大会上,当看到女工程师在讲解AI算法时,台下掌声里已听不到“牝鸡司旦”的窃窃私语。
值得思考的是,语言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在于如何使用。我曾在博物馆见过清代女商人的账本,那些娟秀字迹记录的不仅是收支明细,更是对传统分工的无声突破。或许今天再说“牝鸡司旦”,不该用来评判对错,而应看作提醒:与其争论该谁打鸣,不如关注报晓是否准时。就像现代企业讲究“人岗匹配”,重点在能力而非性别。
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,成语的意义也会随时代变迁。下次在文献里遇到“牝鸡司旦”,不妨多问一句:这个比喻放在今天还成立吗?当我们讨论职场分工时,是更在意生理差异,还是更看重专业能力?答案或许就藏在问题本身——就像黎明时分,无论是公鸡啼鸣还是母鸡振翅,新的一天终将如期而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