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ín sè hé tóng
成语解释:琴瑟:两种弦乐器名。琴瑟合奏时声音非常和谐。比喻夫妻关系和谐
成语出处:元·乔吉《扬州梦》第二折:“再不趁蝶使蜂媒厮断送,再不信怪友狂朋厮搬弄,但能够鱼水相逢琴瑟和同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多用于夫妻之间
繁体字形:琹瑟咊同
英文翻译:Qin, Se and Tong
琴:1.某些乐器的统称。如胡琴、提琴、钢琴等。2.古琴。拨弦乐器。周朝已有。琴身木制。琴面张弦七根,一边有十三徽。演奏时左手按弦,右手拨弹。发音清幽。多用于独奏或琴箫合奏。
瑟:古代弦乐器,像琴。现在所用的瑟有两种,一种有二十五根弦,另一种有十六根弦。
和:[hé]1.平和;和缓:温和。柔和。和颜悦色。2.和谐;和睦:和衷共济。弟兄不和。3.结束战争或争执:讲和。媾和。军阀之间一会儿打,一会儿和,弄得百姓不得安生。4.(下棋或赛球)不分胜负:和棋。和局。末了一盘和了。5.姓。6.连带:和盘托出。和衣而卧(不脱衣服睡觉)。7.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: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。柜台正和我一样高。8.表示联合;跟;与: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。9.加法运算中,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,如6+4=10中,10是和。也叫和数。10.指日本:和服。[hè]1.和谐地跟着唱:曲高和寡。一唱百和。2.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:奉和一首。[huò]1.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:和药。藕粉里和点儿糖。2.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:衣裳已经洗了三和。二和药。[huó]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:和面。和泥。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。[hú]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,取得胜利。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“琴瑟和同”这个成语,你听说过吗?它原本指的是两种乐器合奏时的和谐美妙,后来常被用来形容夫妻或伙伴之间的默契配合。比如:“老张和妻子一起经营小吃店,一个负责后厨,一个招呼客人,两人琴瑟和同,把小店打理得红红火火。”你看,这个场景是不是特别生动?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得用“琴瑟”来比喻和谐呢?其实古人弹琴瑟需要精准的节奏把控和相互聆听,就像人际关系中的“换位思考”。比如同事合作项目时,如果一方只顾自己埋头苦干,反而容易拖累整体进度;而双方主动沟通、互相补位,才能真正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。
我曾在旅行时见过一对老夫妻,大爷负责看地图规划路线,大妈则记录沿途趣事。当大爷走错路时,大妈笑着调侃“就当探险呗”,大爷也不恼,反而乐呵呵调整路线。这种既保持个性又能包容差异的相处模式,或许才是“琴瑟和同”在现代生活中的真实写照。
值得注意的是,和谐不等于没有矛盾。就像演奏时琴弦偶尔跑调,关键是如何快速校准。有次看到社区志愿者团队处理纠纷,有人主张强硬表态,有人坚持耐心调解,看似观点冲突,但最终通过充分讨论找到了平衡点——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和同”?
如今很多年轻人总说“三观不合没法相处”,我倒觉得,与其追求完全一致,不如学习琴瑟合鸣的智慧:保留各自的音色,又能共同谱出动人旋律。毕竟,真正的默契,从来不是天生的,而是在一次次磨合中练就的。